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學院文件

中石大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學院〔7〕號
重要危險源風險評估和應急管控方案
一 、 目 的
為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方針,提高應對風險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障師生的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牢固樹立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最大限度的減少財產損失、環境損害和社會影響,切實消除安全隱患,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危險貨物品名表》(GB18218)等規定制定本方案。
二 、 適用范圍
適用于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作室的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應急管控工作。
三 、 職責
1.管理者代表負責危險源辨別及風險評估的組織領導和匯總工作。
2.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作室的負責人具體負責危險源辨別、風險評估和應急管控策劃工作。
3.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作室的安全管理人員負責本部門范圍內的危險源風險評估和應急管控方案的歸檔和上報工作。
4.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作室的實驗人員必須遵守危險源辨別、風險評估和應急管控策劃的相關規定。
四 、 危險源的辨識
1.危險源辨識應考慮的因素
(1)所有活動中存在的危險源,包括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作室運行過程中所有人員的活動、實驗活動、異常情況下的活動等。
(2)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作室所有運行場所的設施設備中存在的危險源,如建筑物、儀器設備、實驗工具等。
(3)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作室所有采購、使用、儲存、待報廢的物資中存在危險源,如實驗試劑、實驗廢棄物等。
(4)各種工作環境因素帶來的影響,如高溫、低溫、照明等。
(5)識別危險源時要考慮六種典型危害、三種時態和三種狀態:
①六種典型危害
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的失誤,按上述類型可能導致的危害將危險因素分為六類:
A.各種有毒有害化學品的揮發、泄露所造成的人員傷害、火災等;
B.造成人體輻射損傷、凍傷、燒傷、中毒等物理危害;
C.造成人體砸傷、壓傷、倒塌壓埋傷、割傷、刺傷、擦傷、扭傷、沖擊傷、切斷傷等機械危害;
D. 設備設施安全裝置缺乏火損壞造成的火災、人員觸電、設備損害等電器危害;
E.不適宜的作業方式、作息時間、作業環境等引起人體過度疲勞的人體工程危害;
F.病毒、有害細菌、真菌等造成發病感染的生物危害。
②三種時態
- 過去:作業活動或設備等過去的安全控制狀態及發生過的人體傷害事故;
B.作業活動或設備等周期或臨時性進行工作的狀態,如設備的開啟、停止、檢修等狀態;
C.緊急狀態:發生火災、水災、交通事故等狀態。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根據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作室的運行方式、實驗及輔助設備的現狀,按照《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危險貨物品名表》(GB18218) 等規定,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全面性、預測性的原則,綜合考慮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誘導原因、致害物、傷害方式等,對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作室在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有害因素及重大危險源進行辨識。
五 、 安全危險評估
1.對找出的風險點進行安全風險評估,明確管控的重點。
安全風險評估采用 D=LEC 公式計算風險分值(單位:分),其中:
D 一作業地點、關鍵環節等存在的安全風險
L 一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E 一人員接觸危險環境的頻率
C 一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
分數值 |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
10 |
完全可以預料 |
6 |
相當可能 |
3 |
可能,但不經常 |
1 |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
0.5 |
很不可能,可以設想 |
0.2 |
極不可能 |
0.1 |
實際不可能 |
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
分數值 |
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
10 |
連續暴露 |
6 |
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 |
3 |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
2 |
每月一次暴露 |
1 |
每年幾次暴露 |
0.5 |
非常罕見暴露 |
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
分數值 |
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
100 |
10人以上死亡 |
40 |
3~9人死亡 |
15 |
1~2人死亡 |
7 |
嚴重 |
3 |
重大,傷殘 |
1 |
引人注意 |
2.風險等級
按照安全風險評估結論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將安全風險等級從高到低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四個等級。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注警示。同時,及時關注風險源的動態變化情況,隨時對警示等 級進行變更。
(1)I 級:發生事故將難以控制,會造成多人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社會影響惡劣,需集團公司和公司各級部門制定嚴格的制度、措施,重點管控。
(2)Ⅱ級:發生事故較難控制,會造成多人傷害或發生死亡事故,后果嚴重,需公司各級部門嚴格執行相關規定 要求,重點管控。
(3)Ⅲ級:有發生嚴重傷害事故的風險,需部門、隊組逐級落實措施、重點防控。
(4)IV級:有發生傷害事故的風險,需班組及崗位操作 人員加強防范、正規操作。
(5)風險等級標準
風險 分級 |
等級 |
D ( 值 ) |
危險程度 |
I級 |
重大 |
D(值)≥320 |
高度危險,必須高度關注、重點防控 |
Ⅱ 級 |
較大 |
320>D(值)≥160 |
較大危險,應采取嚴密防控措施 |
Ⅲ級 |
一般 |
160>D(值)≥70 |
一般危險,應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
IV級 |
低 |
7 0 > D ( 值 ) |
危險,需嚴格按章正規操作 |
六 、 應急管控方案
1.主要危險、有害因素識別
經過分析辨別,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作室存在的主要危險、有害因素有:電器危害、火災危害、職業有害因素、機械危害等。
(1)電器危害
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作室中使用電器設備較多,其電氣危害表現形式主要有觸電、過負荷、電源線路缺陷對供電系統影響造成的供電安全事故。
(2)火災危害
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作室中承載人員較多,各式物品堆放,其火災危害表現形式主要為儀器使用不當導致電火花而引發火災。
(3)職業有害因素
①粉塵危害
模型制作過程中需要對模型切割時會產生粉塵。人體長期吸入礦塵,危害人體的健康,導致職業病。有些粉塵會引起支氣管哮喘,過敏性肺炎,甚至呼吸系統腫瘤;有些粉塵還可能會直接刺激皮膚,引起皮膚炎癥;刺激眼睛,引起角膜炎;進入耳內使聽覺減弱,有時也會導致炎癥。
②噪聲危害
模型制作過程中需要對模型切割時會產生強度不等的噪聲。我國規定的工業噪聲上限為85dB(A)。長期接觸一定強度的噪聲,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主要是造成聽力損失,嚴重的可導致噪聲性耳聾;其次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消化系統也有一定影響。
(4)機械危害
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中涉及實驗設備、實驗體等物品的搬移事務繁多,其中使用到諸多設備。機械傷害的主要表現形式為設備運動(靜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與人體接觸引起的夾擊、碰撞、剪切、卷入、割、刺等形式的傷害。
2.應急管控措施
對于危險源引發的事故的風險,首先考慮消除,其次考慮整改,具體管控措施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