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烽煙載史 青衿尋蹤”實踐團在輔導員梁碩老師的帶領下,赴山東棗莊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通過叩訪革命舊址、聆聽英雄故事、對話歷史親歷者,在烽火記憶的叩問中凝聚奮進力量,于紅色基因的賡續里砥礪時代擔當。
淮海烽火凝共識 魯南文史啟新思
實踐團來到棗莊市政協,圍繞淮海與魯南地區抗戰歷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開展交流活動。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負責同志和有關專家學者參加。在調研座談會上,市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龍偉介紹了棗莊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文化文史工作情況。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呂東來詳細介紹了臺兒莊戰役的歷史意義及臺兒莊古城建設與發展現狀。全國總工會文獻資料中心專家顧問王功彬系統梳理了棗莊的紅色歷史脈絡。薛城區檔案館館長李海流介紹了魯南鐵道大隊的顯著貢獻。市委黨史研究院有關科室負責同志重點介紹了《紅色淮海》的編撰情況。臺兒莊區文化旅游事業發展中心負責同志講述了臺兒莊大戰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實踐團成員還就如何深化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與參會專家學者展開討論,專家們針對實踐團提出的問題分別作出解答。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此次座談收獲頗豐,接下來將深入棗莊紅色教育基地,進一步挖掘紅色故事,為傳承革命精神貢獻青春力量。


四城紅跡凝血脈 百年初心礪新篇
實踐團成員赴棗莊市博物館考察史前文明至漢代文明遺存,解碼“運河古城”千年基因;于城市規劃館見證資源型城市轉型歷程,深刻感受到這座“魯南明珠”在新時代煥發的勃勃生機;在鐵道游擊隊紀念館通過歷史文物與場景復原,感悟“赤誠報國、不怕犧牲”的游擊隊精神;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內,銹跡斑斑的步槍、布滿彈孔的鋼盔等實物,與泛黃的戰地書信、詳實文字記載相互印證,成員們充分感受到臺兒莊大戰的恢弘壯烈,對棗莊的革命歷史產生更為深入的了解。

巧手共塑千年韻 青春對話守遺珍
實踐團走進棗莊市文化館,體驗文化的獨特魅力。成員們動手制作木版年畫、棗莊泥塑和陶藝,并參與皮影戲表演,在傳統技藝的實踐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丹若垂珠蘊同心 紅榴產業展新篇
實踐團前往中華石榴文化博覽園,探索石榴的多樣品種與文化內涵。石榴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寓意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在王老吉石榴大健康產業園,成員們通過參觀展廳,了解石榴產業的發展歷程與創新成果,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的緊密聯系。

九旬老兵話崢嶸 鋼鐵脊梁鑄豐碑
實踐團走訪慰問多名老兵,向為民族解放事業立下不朽功勛的老兵致以崇高敬意和深切關懷。98歲新四軍老兵王云祥追憶戰場救治傷員的過往經歷,動情講述晚年仍為社會捐款的黨員擔當;95歲棗莊武工隊隊員陳貴茂緊握成員雙手,眼中含淚囑托:“你們一定要努力報效祖國!”

此次紅色實踐,是一次深刻的歷史叩問與精神洗禮。實踐團成員系統梳理了艱苦卓絕的抗戰文脈,深切體悟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與“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硝煙雖已散盡,警鐘仍在長鳴。成員們一致表示,必將銘記血色記憶與英雄贊歌,將紅色基因內化為精神坐標,把家國情懷熔鑄為報國行動,以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過硬的專業本領與無悔的責任擔當,奮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青春答卷。(作者:馬雪兒、閆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