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與儲能技術產教融合的創新與合作,12月24-25日,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主辦的2024綠色低碳轉型與儲能技術創新產教融合研討會在惠陽順利召開。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陳掌星,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天壽、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春明,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俊玲,惠陽區委書記譚星海,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新能源與材料學院院長李永峰,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徐泉,此次會議共計500余名行業專家學者現場參會,共同探討行業發展趨勢。
大會以“共建雙碳產業,助力生態發展”為主題,在“雙碳”目標的聚焦背景下,圍繞儲能、氫能以及碳管理技術學科與產教融合領域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展開深入研討。在此次會議上,來自海內外的院士專家圍繞儲能、氫能技術研發進展,產教融合政策和舉措,產業未來趨勢和惠陽示范項目落地等關鍵議題展開前沿分享,為惠陽加強能源學科領域的產教融合及協同創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致辭時說,國家已經啟動“十五五”規劃進行清潔能源體系構建,清潔煤與煤炭機械化利用、風光電的外輸通道建設、風光發電的就地消納、新型儲能體系的構建,以強度為主、總量為輔的碳排放雙控體系將會發揮更大作用。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能源科技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晉賓致辭說,新型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的中心環節,儲能、新型電力系統均需數字化和智能化,否則新型能源體系無法構建。惠陽布局了液流電池、氫能、人工智能等產業,是抓住了歷史的發展機遇。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兩院院士陳掌星作主題為《大規模地下儲氫技術進展和挑戰》的演講。陳掌星說,未來能源利用最終目標是“去碳化、清潔化、電氫化”,未來能源利用會進入“電能+氫能+化石能源補充”的時代。大規模地下儲氫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在實施中面臨技術問題和科學挑戰,需要對儲存類型、容量、穩定性、經濟效益及安全環保等因素進行評估和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化學會會士、香港科技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作題為《可流動能量載體實現長時儲能》的演講。趙天壽說,太陽能風能利用規模進一步提升的瓶頸在于儲能,液流電池是大規模長時儲能首選技術之一。未來要創制新型能量載體、攻關傳遞與化學反應耦合機理與調控方法,研發出高性能低成本長壽命流體電池儲能系統。

中國科學院院士、重質油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院長徐春明教授,作題為《液流電池能源局首臺套獲批及惠陽示范項目攻關規劃》的演講。徐春明說,光伏風電支撐煉化低碳轉型、氫能規?;?,均需儲能實現峰谷平抑,液流電池具備成本低、大規模、強安全三要素,是大規模長時儲能首選技術之一。惠陽將繼續與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深度共建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打造為南方液流電池的科研、生產、示范高地。

華北電力大學氫能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教授劉建國作《氫能技術發展機遇與挑戰》主題演講,分享了氫能最新的發展技術。

北京綠色交易所常務副總經理王輝軍作主題為《雙碳政策及碳市場機制賦能惠陽低碳轉型綠色發展》的分享。

會議通過圓桌論壇等形式,深入探討了惠陽下一步儲能技術產業轉型發展方向。大會分為兩天,通過主論壇、特邀報告、分論壇、主題報告、邀請報告、口頭報告與展會等多種形式,打造產教融合交流合作平臺,拓寬科技工作者的學術視野,激發產業合作機遇。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與儲能技術產教融合的創新與合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此外,大會設置CFE2024南方液流電池儲能產教融合發展論壇、HHH2024第四屆中國制氫、氫儲運、加氫站及配套設備大會、數字新能源與城投公司轉型研討會、先進能源催化與光電器件論壇共計4個分會場,同時舉辦學科發展及產教融合活動,包括圓桌論壇,儲能材料、產品、服務展覽會等,涉及鋰離子電池儲能技術、氫能儲能技術、液流電池儲能技術、儲能先進表征技術、儲能關鍵材料與器件、數字新能源與產業發展等相關領域,內容豐富。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新能源與材料學院在前期與惠陽區科技與投資促進中心戰略框架協議的基礎上,未來將積極引進鋰電負極技術與液流電池自動化產線技術,深度共建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助推惠州新型儲能產業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把新型儲能產業作為惠陽區發展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