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2025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專題活動“國圖講壇”在國家圖書館總館綜合樓五層演播室舉行。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新能源與材料學院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負責人、國家級青年人才徐泉教授應邀作題為《揭秘電力銀行,新型儲能與氫能技術》的科普報告,吸引一百余名首都讀者現場聆聽。這是一場兼具科學深度與科普溫度的公益講座。報告從“能源發展、儲能革新、氫能未來、電力銀行、展望明天”五大板塊層層遞進,帶領聽眾穿梭于化學鍵與電網之間,觸摸碳中和時代的能源脈搏。


講座伊始,徐泉以“走進新能源”開篇,用詳實數據闡釋“雙碳”目標下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迫切性,系統梳理太陽能、風能、地熱、海洋能等新能源“家譜”,讓觀眾直觀感受綠色能源的廣闊圖景。第二部分聚焦“儲能技術”,徐泉把儲能比作一個大型充電寶,并介紹了長時儲能的發展,對比固態鋰電,鈉電,液流電池等儲能路線。第三部分,徐泉教授以“氫能技術:未來的超級燃料”破題,從元素周期表第一個元素“氫”的故事說起,對比灰、藍、綠三色氫的碳足跡,重點解析PEM、 ALK、AEM、SOEC四種技術路線,為聽眾勾勒出可預見的零碳氫圖。第四部分“揭秘電力銀行”,他把電網比作“能量央行”,用峰谷電價、源網荷儲一體化沙盤演示“電如何像錢一樣存取” 第五部分展望“AI+儲能”的未來:通過虛擬電廠聚合分布式資源,AI實時撮合交易,一度綠電可完成碳資產結算;若把固態電池帶上火星,白天儲太陽能、夜間供基地,人類移民紅色星球的能源賬戶也能實現“零碳余額”。

報告結束后,師生們圍繞儲能安全、氫能經濟性與政策機制等話題積極提問,徐泉耐心解答,現場氣氛熱烈。此次公益講座不僅把實驗室里的“高精尖”轉化為大眾聽得懂、記得住、愿意傳的科普語言,也再次彰顯了高校科研工作者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隨著“雙碳”目標深入推進,更多像“電力銀行”這樣的顛覆性技術將從書架走向貨架,而國家圖書館的講堂,正成為連接科研與公眾、創新與未來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