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剛
博士/博士后,校青年拔尖人才,副研究員(教授),博/碩士生導師
辦公室:新綜合樓北樓A305
聯系電話:18310865935
E-mail: dgwang@cup.edu.cn; wwwdg2006@126.com
個人簡介
王代剛,博士,副研究員,博/碩士生導師,校青年拔尖人才,提高采收率所副所長。2017年獲北京大學石油地質學和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油氣田開發工程博士學位,美國普渡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復雜介質油氣藏滲流力學及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油氣重大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校青年拔尖人才基金等縱向課題10項及油田公司技術攻關項目20余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企業聯合基金、中石油基礎性前瞻性科技專項等重大科技攻關,第一完成人獲省部級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參與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R3、R8和R14)、二等獎2項(R2和R3)。在科學通報、中國科學、Engineering、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等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8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4項(第一完成人14項)、申請美國專利1項,登記軟件著作權4項,出版學術專著1部。獲聘為北京大學天然氣水合物國際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擔任中國石油學會、美國SPE協會和AGU學會會員。
研究方向
復雜介質油氣藏變形多尺度介質耦合滲流理論
海相碳酸鹽巖油藏高效開發與提高采收率技術
特低滲-致密油藏復雜縫網有效開發理論與技術
致密/頁巖油藏增效驅滲提高采收率理論與技術
特高含水油藏動態非均質調控與控水增油技術
招生方向
歡迎有力學、數學、石油工程、物理化學背景,有志于從事油氣行業的同學報考!
教育背景
2014.09-2017.06,北京大學,石油地質學,博士研究生
2014.09-2017.06,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油氣田開發工程,博士研究生
2010.09-2013.06,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氣田開發工程,碩士研究生
2006.09-2010.06,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信息與計算科學,大學本科
工作經歷
2020.09-至 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2019.07-2020.06,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系,訪問學者
2018.07-2020.06,北京大學工學院,博雅博士后
2017.07-2018.06,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13.07-2014.06,中國石油冀東油田分公司,油藏工程師
榮譽獎勵
[1] 2024.12,中國石油和化工自動應用協會,青年科技獎
[2] 2024.08,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10
[3] 2024.07,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22-2024年度優秀教師
[4] 2024.01,中國石油與化工自動化行業技術發明一等獎,1/15
[2] 2022.12,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10
[3] 2021.12,中國石油和化工自動化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3/15
[4] 2021.12,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8/15
[5] 2020.12,中國石油和化工自動化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14/15
[7] 2020.09,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青年拔尖人才
[8] 2019.05,中國博士后基金特別資助項目獲得者
[9] 2018.06,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后稱號
代表性科研項目
[1] 2025.06-2030.12,高鹽環境復雜碳酸鹽巖油氣藏化學調驅提高采收率技術,新型油氣勘探開發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青年科學家課題,主持
[2] 2022.01-2025.12,海相碳酸鹽巖油藏浸潤調控提高采收率微觀滲流機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主持
[3] 2024.01-2026.12,深層油氣藏變形多尺度介質多相流體相變滲流耦合機制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主持
[4] 2023.09-2026.12,強應力下深層油氣藏多相流體微觀相變滲流機理,中石油科技創新基金,主持
[5] 2020.09-2023.12,多模態碳酸鹽巖油藏水驅油微觀滲流機理研究,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青年拔尖人才基金,主持
[6] 2025.08-2027.02,儲層動態非均質定量表征方法研究,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橫向課題,主持
[7] 2025.07-2025.12,烏36井區百口泉組油藏注氣重力驅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橫向課題,主持
[8] 2024.11-2025.11,綜合考慮多類生產措施的產量預測標簽樣本集構建方法及產量預測模型研究,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主持
[9] 2023.11-2024.10,高柳地區致密油效益動用油藏關鍵技術研究,中石油冀東油田分公司橫向課題,主持
[10] 2022.09-2023.12,強應力下多尺度裂縫-孔隙系統多相微觀滲流模擬方法研究,中石油前瞻性基礎性科技專項外協課題,主持
代表性論文(第一/通訊作者)
[1] 《復雜油藏物理化學微觀滲流理論與技術》,學術專著,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24.12,ISBN 978-7-5636-8065-8.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
[2] A novel method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 by thickened supercritical CO2 flooding in high-water-cut mature reservoirs. Engineering, 2025, 48: 59-69. SCI收錄
[3] Pore network modeling of gas-water two-phase flow in deformed multi-scale fracture porous media. Petroleum Science, 2025, 22(5): 2096-2108. SCI收錄
[4] 致密油藏壓裂-燜井-返排一體化開發微觀滲流規律.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5, 49(1): 101-111. EI檢索
[5] Pore-scale modeling of wettability alteration coupled two-phase flow in carbonate porous media.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25, 302: 120854. SCI收錄
[6] Digital rock modeling of deformed multi-scale media in deep hydrocarbon reservoirs based on in-situ stress-loading CT imaging and U-Net deep learning.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25, 171: 107177. SCI收錄
[7] A novel method to identify preferential flow paths by considering the time-varying effect of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in ultra-high water-cut reservoirs. 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 241: 213172. SCI收錄
[8] Lattice-Boltzmann simulation of Two-phase flow in carbonate porous media retrieved from computed Microtomography.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23, 270: 118514. SCI收錄
[9] Phase-field modeling of pore-scale oil replacement by spontaneous imbibition in fractured porous media. Energy & Fuels, 2022, 36(24): 14824-14837. SCI收錄
[10] A novel dynamic reserve evaluation method by division between oil and water in isolated fractured-caved carbonate reservoirs.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 214, 110440. SCI收錄
專利及軟件著作權(第一完成人)
[1] 非常規油藏采油貢獻程度確定方法、裝置、設備和介質,發明專利,授權號CN119712086B
[2] 基于數據驅動的縫洞油藏開發評價方法、設備及存儲介質,發明專利,授權號CN118094832B
[3] 優勢滲流通道的判別方法及裝置,發明專利,授權號CN117592874B
[4] 低滲透油藏氣驅適應性評價方法、裝置、設備及介質,發明專利,授權號CN116882617B
[5] 低滲致密油藏浸潤調控滲流規律表征方法、裝置及設備,發明專利,授權號CN117592387B
[6] 一種確定非均質油藏離子匹配水驅前緣位置的方法,發明專利,授權號CN115186611B
[7] 浸潤調控驅油過程中毛細管壓力曲線及動態表征模型的確定方法,發明專利,授權號CN115290509B
[8] 浸潤調控驅油過程中油水相對滲透率及動態表征模型的確定方法,發明專利,授權號CN115201073B
[9] 一種三相流體相變滲流的數值模擬方法和系統,發明專利,授權號CN114970385B
[10] 縫洞型油藏生產動態表征方法、裝置、設備及存儲介質,發明專利,授權號CN112329232B
[11] 一種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狀態確定方法、裝置及設備,發明專利,授權號CN112304988B
[12] 巖石相對滲透率確定方法和裝置,發明專利,授權號CN112989653B
[13] 縫洞型油藏注水替油有效性評價系統,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18SR310146
[14] 水驅油藏連通性評價及生產優化系統,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24SR0390597
[15] 縫洞型碳酸鹽巖油藏離散拓撲網絡數值模擬軟件,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24R11S0317740
[16] 超深斷控縫洞型油藏空間體積開發動態表征系統,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24R11S0326296
社會與學術兼職
[1] 北京天然氣水合物國際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和中國石油科技創新基金等項目評審專家
[3] 國際SCI期刊《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編委
[4] 國家領軍期刊《Petroleum Science》、EI收錄期刊《天然氣工業》以及地球科學一區SCI期刊《Advances in Geo-Energy Research》首屆青年編委
[5] 國際多孔介質協會Interpore 2020分會場召集人及執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