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朱世發教授研究團隊在沸石類礦物—濁沸石的系統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濁沸石是一種富鈣沸石,常以自生礦物的形式出現于沉積巖中,由于其形成所需條件的特殊性以及在酸性環境中表現出的顯著不穩定性,為分析沉積-成巖系統和尋找中-深層高品質儲層提供了關鍵的地質線索。研究表明,濁沸石通常以連晶和斑狀膠結物、裂縫充填物、交代產物的形式發育于垂向上相互疊置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體中,富含斜長石的砂巖或富含火山物質的砂礫巖是其形成的有利巖石類型。沉積巖中的濁沸石是典型的低Si/Al沸石(2.00-2.20),其化學組成不受溫度和產狀影響,形成方式包括斜長石的鈉長石化、火山物質轉化、片沸石等早期沸石轉化等。流體包裹體測溫數據表明沉積巖中濁沸石的形成溫度主要在60-140℃之間,斜長石和火山物質向濁沸石的轉化可以在較大的溫度范圍內持續進行,而片沸石向濁沸石的轉化溫度通常大于90℃。高pH、低pCO2、富Ca2+的流體條件是濁沸石生成的關鍵因素,Na+的存在有利于降低濁沸石生成反應的平衡溫度。雖然早期形成的濁沸石占據了原生孔隙,但它也有助于抵抗壓實作用,由于發育良好的解理和較大的內部空腔體積,濁沸石比其他鋁硅酸鹽更容易在酸性流體中溶解,濁沸石溶孔發育帶更是油氣聚集成藏的有利區帶。該研究系統的綜述了中國陸相湖盆沉積巖中濁沸石的研究進展,探討了砂礫巖中濁沸石的成因、形成演化模式及其對油氣儲層的影響,為火山-沉積盆地成巖系統研究及中深層-超深層含濁沸石砂礫巖優質儲層發育機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該研究成果《Characteristics, genesis, and significance of laumontite in sedimentary rocks of non-marine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China》發表在地學著名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上。論文通訊作者為朱世發教授,第一作者為我院2023級博士研究生佟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資源與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地球科學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


《Earth-Science Reviews》是地球科學領域的一區TOP期刊,擁有重要的學術影響力,期刊重點出版地球科學各個方面的綜述文章,五年平均影響因子為13,2023-2024最新影響因子為10.8。
有關該研究的詳細內容請參閱: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5.10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