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12日,《沉積巖石學》教學團隊負責人、國家級教學名師朱筱敏教授發起、地球科學學院謝慶賓副院長組織教學團隊師生共赴河北省灤平縣,考察了灤平盆地白堊系沖積扇-扇三角洲沉積露頭剖面,實地開展了野外沉積地質教學活動。
灤平盆地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小型斷陷盆地,形成于早白堊世。盆地北部和西部邊緣以沖積扇礫巖和扇三角洲沉積為主,盆地東南部發育河流相砂巖和礫巖,盆地中心為湖泊相細粒沉積。盆地的構造沉降和沉積充填過程受北緣和西緣張性邊界斷層的控制,不同部位沉積相帶的時空變化各有差異,是一個很好的野外沉積地質教學場所。
本次參加活動的師生共78人,為便于開展教學,分成4各個小組。通過實地觀察、描述特征、分析成因和總結規律幾個方面,對桑園剖面和西院剖面的每個地質點都開展了現場考察和教學。桑園剖面為一套完整的水進-水退沉積旋回,發育扇三角洲、湖泊等沉積類型。西院剖面為完整的沖積扇—退積扇三角洲—半深湖—進積扇三角洲的完整沉積旋回,發育扇根泥石流、扇中礫質水道、扇三角洲前緣前積層、半深湖水下重力流沉積等多種沉積類型。師生們對沖積扇四種沉積類型的差異、扇三角洲平原與前緣的沉積單元及其識別特征、水下重力流沉積與砂質碎屑流沉積特征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研討。
通過本次活動,探索了野外沉積地質教學方法、提升了教學團隊野外教學水平、促進了團隊成員間的學術交流、豐富了相關理論教學內容。同時,深化了同學們對沖積扇—扇三角洲沉積特征及發育模式的認識,提高了野外地質工作技能和層序地層學、沉積學研究能力,對強化學生實踐技能、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