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上午,地球科學學院在地質樓1101會議室成功舉辦第48期地質學論壇。本次論壇邀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邱昆峰教授作題為《西秦嶺早子溝造山型金銻成礦系統》的專題學術報告,活動由王貴文教授、孫晶副教授和賴錦副教授共同主持,曾聯波教授、羅情勇教授、牛花朋教授、孫海濤副教授和孫晨浩副教授等老師及師生參加。

邱昆峰教授作報告
邱昆峰教授圍繞“造山型金銻礦床形成與保存機制”這一核心科學問題,詳細介紹了西秦嶺早子溝金銻礦床的地質背景、成礦構造、流體特征與熱歷史演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告指出,淺成造山型金銻礦床形成于6 km以內的地殼淺部,是全球金銻資源的重要來源之一,但其成礦時代與保存機制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為此,團隊通過多學科交叉手段,如構造-蝕變-礦化填圖、低溫熱年代學、流體包裹體分析等方法,揭示了該類礦床的多階段熱演化過程,并首次明確差應力與流體壓力在金銻分異中的主控作用機制。此外,邱教授還介紹了研究團隊在第一性原理計算、熱力學模擬、機器學習和圖像處理等新技術手段中的探索與應用,展示了跨學科融合在成礦系統分析中的強大潛力。

邱昆峰教授解答學生提問
在互動討論環節,師生們圍繞“生物有機質在成礦過程中的可能作用機制”以及“雙碳政策背景下固體礦產勘查開發的轉型路徑”等前沿話題與邱教授展開深入交流。邱教授結合實際研究案例,從地球系統演化、資源綠色開發和能源轉型等角度進行了專業解讀,引發現場熱烈反響。

邱昆峰教授與師生互動討論
此次地質學論壇通過聚焦國際前沿的資源成礦科學問題,激發了師生對固體礦床及構造控礦理論創新研究方法的濃厚興趣,為今后進一步深化資源地質研究、推動科技攻關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