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我國著名石油地質專家、碳酸鹽巖沉積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原地科系教授馮增昭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在馮先生離開我們百日之際,4月14日上午,地球科學學院在地質樓1105會議室,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了馮增昭先生追思會。馮先生生前的學生、同事、好友等百余人共同追憶老先生的音容笑貌,治學精神,為學為師之道。緬懷老先生奮斗的一生,執著的一生。追思會由地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姜福杰主持。
追思會伊始,與會人員全體肅立默哀,向馮增昭先生致以哀思。隨后觀看了馮先生生平介紹的視頻。線上的國際友人《古地理學報》(英文版)副主編Shanmugam教授(美國)、Santanu Banerjee教授(印度)和Robert V Burne教授(澳大利亞)等相繼發言,他們追憶了與馮先生共事的情景,同時對馮先生的貢獻給與了高度評價和贊譽。線下,地球科學學院金振奎、朱筱敏、龐雄奇、鮮本忠、吳勝和等老師,長江大學何幼斌,校期刊社楊雷主任、鄭秀娟、王媛,學校離退休工作處楊恒民處長,中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彭勇民,退休教師吳元燕,學生代表以及馮先生的長子馮鐘葵等先后發言,王貴文院長代表學院全體師生表達了對馮先生的懷念和敬仰。參會人員分別以馮先生學生、同事、親人的視角,追憶先生心懷熱愛、胸有理想,退休不退志,離崗不離學,日復一日地為夢想而耕耘的光輝一生。
馮先生73歲創辦《古地理學報》,86歲創辦《古地理學報(英文版)》,87歲發起籌建國際古地理學會,堅持近10年后終償所愿,成立我國地質學領域惟一國際性學術組織,將中國古地理學的學術影響力推向世界。馮先生自1951年提交入黨申請書,整整42年,堅持入黨,矢志不渝,對黨和國家的信仰,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渴望,一幕幕如珍貴影像般浮現眼前,無不令人動容。
馮增昭先生傾其一生做到了信仰堅定、潛心育人、心系學科、矢志奮斗。“馮增昭精神”激勵著我們以老先生為榜樣,矢志不渝,接續奮斗!
先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斯人已逝 精神長存!
附:
——馮增昭精神永遠與我們同在
龐雄奇,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今天是2023年4月14號,也是馮增昭老師離開我們整整100天的日子。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在地質樓舉辦馮增昭教授追思會并給我一個發言的機會,對此我表達深深感謝。自從我1978年跨入中國石油高校的大門,我就知道了馮增昭老師的名字,可以說是馮老師科學研究的一位小粉絲。1996年我調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作并擔任黨總支書記和副院長,那時候馮老師已經超過60歲但正在忙著籌辦古地理學報;2005年我到學校擔任副校長,主管期刊社,馮老師正在全力以赴籌辦國際古地理學會。馮老師沒有給我講過課,但在我心中就像一束光、一盞燈,一桿旗,引導我們前行。馮老師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是馮增昭精神,馮增昭精神這五個字我最早是從他的弟子金振奎教授那里聽到的,后來在很多場合經常聽到一些校外的老師和同事們講到。何為馮增昭精神,我也沒有了解到它的全部,但從與馮老師相識-相處-相知的近四十年的時光里,我感受到馮增昭精神至少有三個顯著的特征。
第1,“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是馮增昭精神的力量源泉。我第1次見到馮老師是我研究生畢業不久后的上世紀80年代,我的導師陳章明老師帶我從大慶石油學院來北京調研,那時馮老師已經快60歲了。業內人都知道馮老師非常積極入黨,但有好幾次都沒有通過,陳章明老師知道他最近的申請又沒有獲得通過,開玩笑地問他以后是否還想申請入黨。馮老師毫不猶豫地大聲回答說:“那是肯定的。這次不能,還有下次,下次不能還有下下次。我這一生就認準了共產黨這個門,我是一定要進去的。其它的門,再多的人找我,我也不會進去”。最后他低著頭不好意思地説:“我知道我身上有毛病,我需要不斷地改正”。再后來又一次,我的導師帶著我們到北京見到馮老師又問起他入黨的事,他高興地自豪地回答說:“我已經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了”。他那種孩子般的微笑、心滿意足的喜悅、發自內心的自豪感,我敢說是任何高水平的演員都無法表達出來的。
第2,“熱愛地質事業-熱愛古地理研究”是馮增昭精神力量的現實表現。馮老師熱愛地質事業、熱愛古地理研究是學術界所有的同行們都知道、都認可、都能夠體會得到的。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除了吃飯睡覺,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赴在學習和工作上,如果不在野外,就一定在辦公室或去辦公室的路上;他對自己,對自己的弟子和同事以及員工們同樣要求嚴格:要求他們能像自己一樣學習和工作。我聽到最多的、體會最深的、印象最清的馮增昭精神也主要是這方面的故事:有些人談論馮增昭精神,主要用來表達他們對馮老師愛崗敬業的感動和崇敬;還有一些人談論馮增昭精神,主要用來表達他們對馮老師嚴格要求的怨氣和受不了;可能還有一些人談論馮增昭精神,可能主要用來表達對馮老師“只要工作不要生活”的難以理解。但不管哪一類人,他們在談論馮增昭精神時都回避不了對馮老師熱愛工作、忘我工作、拼命工作、踏實工作的肯定。正是這種非常人所為才使得“馮增昭精神”難能可貴。
第3,“搭建交流平臺-服務社會發展”是馮增昭精神永垂不朽的見證和生命力。馮增昭不僅自己熱愛地質事業、熱愛古地理研究,而且不遺余力地去搭建相關平臺加強學術交流和鼓勵更多學者從事這方面研究,為祖國更快更好地建設和發展服務。他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創辦了古地理學中文版和英文版雜志,我説的十分艱苦的條件是創辦初期馮老師自己去找人寫論文、自己編輯修改、自己找錢出版、自己找人發行。為了使雜志獲得刊號,他自己聯絡志同道合的同事和朋友給上級寫信、給總理寫信,反復陳述創辦雜志的意義。此外,為了創建國際古地理學會,他堅持奮斗近10年,直到去世前一年獲得相關部門批準。在這一過程中,沒有非一般常人的毅力、沒有對地質事業的熱愛、沒有對祖國未來發展的無限期盼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馮增昭教授永遠離開了我們,但馮增昭精神將永遠與我們同在,它會隨中英文版《古地理學報》、國際古地理學會一起長留人間,并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隨祖國強大而發展、隨我們代代相傳而興旺。
在今天的追思會上,國際古地理學會和英文版古地理雜志的三位外國教授和副主編通過線上發言的方式對馮老師的生平事跡進行了追思,他們對馮老師的評價遠遠地超過了我們曾經有過的相像。他們把能夠想象得到的所有的美好詞句用生動的故事和大量的事實予以科學的闡述,概括了馮增昭教授對地質學,尤其是對古地理學發展的突出貢獻,同時表達了他們對馮增昭教授的崇敬、熱愛和思念。馮增昭精神起源于中國石油大學,但它造福全人類,必將對中國與世界的學術交流、對地質科學和古地理學的發展產生重大的促進作用。馮增昭精神永垂不朽。
《對面走來一位老人》
鄭秀娟,《古地理學報》編輯部
對面走來一位老人,
步履蹣跚依稀是您。
腦海中恍恍惚惚,
睜大眼睛仔細辨認。
您已在云端,
對面的老人不是您。
天堂里也該有古地理,
您是否還在快樂追尋?
對面走來一位老人,
我知道那不是您。
您是在云端含笑俯視中國大地,
古地理學前進的道路上您在指引。
嚴謹認真把數據核準,
每個圖表都力求把地質真實逼近,
執著地探尋寒武奧陶,
其他層系待后人。
對面走來一位老人,
我多么希望那會是您。
只是時間有點不近人情,
從不吝惜大寫的人。
用生命書寫沉積古地理傳奇,
留下豐碑激勵后人。
肉體可以從人世間消逝,
奮斗不息的靈魂精神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