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教育】閱兵現場,有這群學生在默默“護航”
發布時間:2025-09-03 | 來源:首都教育 | 瀏覽量:
流動引導崗、觀禮臺氛圍崗、指揮平臺保障崗……每一場重大活動的幕后,都有一群志愿者在默默奉獻。他們的名字或許不為人所知,但沒有人會否認,一場重大活動的順利舉辦,離不開每一位志愿者的心血與付出。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中,來自首都30多所高校的師生志愿者甘作“螺絲釘”,在紀念活動的重要點位,提供及時、周到的志愿服務,展現首都北京、當代中國的良好形象。
高校志愿者優中選優確保活動萬無一失
從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到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活動,再到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首都高校在一次次重大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志愿服務經驗,形成了首都高校志愿服務模式。今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中,首都30多所高校把積累的經驗、總結的模式應用其中,充分保障紀念活動的圓滿成功。
“來自北京工業大學的志愿者人員數量位列市屬高校第一、服務崗位數量居參與高校之首。其中,調度運行中心證件統計崗和指揮平臺保障崗為北工大獨有。”該校團委書記李佳斌自豪地表示,作為市屬高校“排頭兵”,北工大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成立了服務專班,制定了工作方案,還聯合學校后勤、保衛以及屬地鄉政府、派出所、醫院等單位多次踏勘、演練,為訓練提供多項聯勤保障。
在制度構建上,首都30多所高校都有和北京工業大學類似的服務專班或者工作方案,但是在細節上,各高校又有自己的特色。在人員的選拔上,北京工商大學學校團委干部趙曉萌說,學校采取五級選拔制,每位志愿者政治素質高、專業能力優、服務意識強,可謂都是“千里挑一、萬里挑一”。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志愿者的選拔在人員構成和實際表現上則實現了“四個百分百”,即黨員和團員覆蓋率100%,重大或重要活動服務經歷100%,選拔考核和培訓通過率100%,重大活動參與度和滿意率100%。
在培訓方式方面,各高校也加強形式創新,達到最佳效果。首都師范大學校團委實踐部部長于依鷺介紹說,學校除了常規培訓之外,還創新性地開展志愿者崗位情景模擬訓練:一是按照模板和要求,進行坐姿、站姿、引導手勢、標準用語的模擬訓練;二是志愿者自主設計情景,進行各種突發情況的模擬演練,以確保萬無一失。
除了注意人員選拔和培訓,在保障體系方面,各高校也是“卯足了勁”,在暑期住宿、餐飲、交通、醫療、防暑降溫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并開通24小時服務熱線,第一時間解決學生現實困難。中國人民大學組織飲食、睡眠、運動“有獎打卡”,以實際舉措傳遞關懷、紓解志愿者壓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搭建“一軌三星”指揮體系,建立“一人一策”保障機制,并提供加班餐、愛心夜宵等服務,打造志愿者需求“不過夜”的北航速度。北京交通大學構建“1+N”朋輩幫扶體系,開放專用自習室,聘任朋輩輔導師為學生提供學業幫扶,并開放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健身等運動場館,為志愿者提供多元服務。
以重大活動為教育契機高校上好專題大思政課
各類重大活動是踐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載體,既是檢驗與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實踐場,更是實現價值塑造與能力培養的關鍵育人環節。在本次活動中,首都高校不斷提升思政育人效能,將志愿服務教育融入學校“大思政”工作體系。30多所高校強化黨建引領,健全市、校、院三級工作體系,將黨的領導貫穿人員招募、培訓演練、上崗服務等各環節、全流程。
北京大學黨員志愿者比例超過84%,學校設立3個臨時黨支部,組織志愿者現場學習習近平主席向世界青年和平大會的致信,引導志愿者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重溫抗戰歷史。清華大學則分別成立廣場合唱專項、志愿者專項臨時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骨干先鋒模范作用,并組織開設“在傳承偉大抗戰精神中書寫清華擔當”專題黨課,夯實思想根基。北京聯合大學成立6個臨時黨支部、6個臨時團支部,并組織開展專題黨課、紅色觀影、榜樣宣講等活動,創新“黨建+志愿”工作模式。
為了精準了解師生思想狀況,及時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各高校實施精準輔導,堅持“一人一冊、一事一策”,常態化開展“一對一”談心談話。中央民族大學組織輔導員定期了解學生狀況,建立學生檔案和跟蹤臺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創新“巴士思政”工作模式,將學生演練往返大巴車轉化為移動的思政教育陣地,輔導員隨車開展“一對一”微談心,學生骨干隨車開展39場微宣講,并組織6次同唱紅歌活動。北京化工大學組建10名輔導員“突擊隊”,實行網格化包干。
“學校采取的各種舉措,讓我對如何在工作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講好中國故事,有了新的思考。”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潘越表示,“活動中,我有幸看到抗戰英烈的家屬,聽他們講述英雄的故事,偉大的抗戰精神具象化了,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這也為我的課堂提供了生動的案例。”
既是教師又是志愿者高校教師擔當“領頭羊”
在本次活動中,很多高校帶隊教師都曾參加過多項重大活動的志愿保障工作。他們把自己積累的豐富經驗帶到本次活動中,既是普通志愿者,又是活動“領頭羊”,起著示范引領作用。在言傳身教中,高校老師們也對志愿活動的組織、管理都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于依鷺既是首都師范大學校團委實踐部部長,又是朝陽門地鐵站帶隊教師。多次重大活動志愿服務的經歷,讓她能夠“總結以往的經驗,讓如今的志愿者們少走一些彎路。”
張明昊是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研二的學生。他既是學院的輔導員,又是本次活動的志愿者。作為學校觀禮臺志愿者組長,他需要記錄關鍵流程、動作,每次演練出發前帶著31名組員反復練習,保證服務質量。“雙重身份意味著雙份責任,希望能將此次活動作為重要的育人實踐平臺,和學生一起在志愿服務中錘煉品格、增長才干。”張明昊說。
閆希萌與叢超博是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區兩位輔導員,他們的志愿服務崗位是故宮線路引導固定崗。為保障志愿任務順利推進,他們在三個月內往返于北京與威海兩地8次,跨越700余公里,始終全程投入、主動擔當。
中國傳媒大學志愿者主要參加遠端和近端集結志愿服務工作和梅地亞中心的志愿保障服務兩項工作。學校團委副書記吉也參與了志愿服務工作。“我們的工作地點不在天安門廣場,無法親眼看到現場實況,但是所有人都體現了新時代的青年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展示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
每次看到活動現場井然有序的場景,志愿者們心中滿是驕傲。
眾多學生都是“志愿達人”活動中深刻感受家國情懷
在本次活動中,高校的志愿者大都覆蓋本碩博三個學歷階段,不少學生不僅是黨員,還有從軍經歷。這其中,有不少學生志愿者在“志愿北京”的服務總時長為幾百小時。每一名志愿者都以“精精益求精,萬萬無一失”的精神,去做好志愿工作。
北京工商大學研二學生廖承禹是學校團委的學生副書記,曾參加過多項首都重大活動。目前,他已經累計志愿服務時長1094小時,是一名“志愿達人”。在這次活動中,他在廣場東側路線擔任流動引導崗。“我和其他志愿者化身最美的風景線,排布在觀禮人員必經的路線途中,用溫暖的微笑引導、護送觀禮人員有序經過。”廖承禹說,“人們的笑容,是對我最好的表揚。”
王詩然是北京語言大學的學生,志愿服務時長近千小時。她曾有多次參加重大活動志愿服務的經歷。如今,她再次響應召喚,擔任本次活動的志愿者,以優異的考核成績和飽滿的奉獻熱忱,再次展現新時代青年將“小我”融入“大我”的擔當與風采。
“我既是合唱團的成員,又是一位協助老師負責訓練工作的志愿者。”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王新源介紹。“演練結束,在回程的大巴車上,我們自發地演唱革命歌曲。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志愿者是一家人,也是‘藝家人’。”
北京建筑大學學生楊宇鑫的志愿服務崗位是路線引導崗,同時,他還擔任本崗位的后勤員及副車長。作為后勤員,他輔助帶隊老師開展物資管理工作,從前期物資的分類清點到活動期間按需發放,再到活動結束后物資的回收整理,每一個環節都細致把控。
2023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王逢林開啟了自己的志愿之路,成為北京大學校園文化講解志愿者。在本次活動中,王逢林的志愿服務崗位在觀禮臺。休息間隙,他經常與同行的志愿者伙伴交流北大校史,講述紅色北大的英雄故事。“通過這樣的機會,向更多人講述北大人抗日救亡的歷史、傳播北大精神,我倍感榮幸。”王逢林說。
來自北京物資學院的趙俊皓是一名中共預備黨員,也有多次參與重大活動的經歷。在他看來,每一次堅守崗位,都是對初心的淬煉;每一次護航圓滿,都是對使命的踐行。“第三次綜合演練時,下起了大雨,冷風裹挾著雨水打在身上,同組志愿者們凍得牙齒打顫,卻沒有一人抱怨退縮。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個體的力量或許微小如螢火,但當萬千螢火向著同一目標匯聚,便迸發出足以穿透風雨的強大光束。“
沒有豪言壯語,只有默默奉獻;不計個人得失,只為他人方便,這是志愿服務精神最好的注腳。
詳情見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dVQ77M08v7HPXiQEC1O9qQ
(編輯 王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