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銀發丹心赴西域 杏壇伉儷鑄師魂——記銀齡伉儷孫旭東、姚俊玲
發布時間:2025-07-03 | 來源:中國日報網 | 瀏覽量:
在祖國廣袤的版圖上,西部邊疆的教育事業宛如一顆亟待璀璨的明珠,吸引著無數心懷大愛的奉獻者。孫旭東和姚俊玲這對銀齡伉儷,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趁自己還有余力,還能站上講臺,就應該為西部教育做出一點貢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銀齡教師孫旭東飽含深情地說。
孫旭東退休前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他分別于2005年、2008年、2009年三年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11年獲得中國石油和石化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2013年獲能源軟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2022年,作為團隊主要成員獲批“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他們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忱,跨越山海,奔赴西域,用自己的銀發丹心,在邊疆教育的土地上譜寫著壯麗篇章,鑄就不朽師魂。
雙赴西部鑄學科,攻堅克難啟新程
2016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剛剛成立,百業待舉。面對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召喚,已屆退休之年的孫旭東毅然作出人生重要抉擇——離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本部,奔赴克拉瑪依校區,開啟教育事業的"二次創業"。
作為校區原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的孫旭東深刻地認識到:師資隊伍建設是影響校區發展的第一大難題。面對新校區基礎設施尚不完善、人才引進較為困難的現狀,孫旭東深知克拉瑪依這片邊疆熱土對教育的渴求,更深知西部高校建設在西部大開發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為一位曾多次獲得“優秀共產黨員”光榮稱號的教師,孫旭東沒有退縮,而是肩負著建設新校區的責任,懷著對教育的赤誠之心,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四處奔走,多方協調,不計付出,只爭朝夕。“學校信任我,我有責任一定完成好!”孫旭東堅定地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底,教育部批復“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孫旭東負責克拉瑪依校區的前期調研工作。2020年3月,教育部正式啟動該計劃,克拉瑪依校區成為全國首批三所試點高校之一。在迎來首批銀齡教師的那一刻,孫旭東欣喜不已,師資短缺的問題終于可以解決了!
“銀齡教師將是克拉瑪依校區十分寶貴的一筆財富。”孫旭東在與銀齡教師的座談會上滿懷深情地說。
2020年9月是孫旭東退休的時間,“看著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樓一宇,我有太多的不舍。”孫旭東感慨道。
退休后,孫旭東義無反顧地加入“銀齡計劃”。這一次,他完成了從校區管理者到教學引導者的身份轉變。從此,他扎根在教學一線,在傳道授業的同時悉心指導青年教師破解教學困境,以豐富的經驗為校區師資隊伍建設保駕護航,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銀發力量”的使命擔當。
剛剛解決師資緊缺的難題,第二個挑戰便接踵而至:專業核心課程如何開設?彼時,校區首屆英語專業學生即將入學,英語專業建設迫在眉睫。新成立的專業,課程、教材、團隊……一切都是嶄新的,毫無舊例可循。
重壓之下,孫旭東勇挑重擔,積極參與了英語專業建設團隊,為專業教學大綱的編制工作出謀劃策,為英語專業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位以"銀齡教師"身份重返講臺的校區開拓者,在短短數月間,以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深厚的專業素養,帶領團隊成功完成了從無到有的學科建設。他晝夜不息、筆耕不輟。在無數個日夜里,他參與論證培養方案,精心打磨課程體系,嚴格遴選師資隊伍,最終確保首屆新生順利入學。
時至今日,這位教育“老兵”仍如同戈壁灘上挺拔的胡楊,深深扎根于校區教學科研一線。4年內,孫旭東累計授課1100 學時,在課余時間,他還通過聽課、講座和教研活動積極參與青年教師培養。如今,校區英語專業教師隊伍已從最初的4人發展到23人,青年教師楊妍已成長為校區文理學院副院長。在荒蕪的教育戈壁上,他再次用行動詮釋了“胡楊精神”的真諦。
姚俊玲是一位擁有豐富對外漢語教學經驗的資深教育工作者。早在2017年校區成立之初,她就曾受校本部委派,為校區首屆留學生進行短期授課。
短短一年的校區教學經歷燃起了姚俊玲的教學熱情, 2023年9月,當得知校區重啟留學生招生工作并急需對外漢語師資時,剛辦完退休手續的姚俊玲毫不猶豫地推遲了退休生活,馬不停蹄地以"銀齡教師"的身份再次踏上這片熱土,開始她職業生涯中的"第二次援疆之旅"。
“因為這里有需要,我們就來了。”姚俊玲笑著說。在西北邊陲的講臺上,這位教育工作者正用最樸實的言傳身教詮釋著教育工作者的大愛情懷,讓知識的薪火在邊疆大地生生不息。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奔赴新疆的選擇,孫旭東、姚俊玲夫妻二人毫不猶豫地做了兩次。
圖為孫旭東、姚俊玲合影
西部講壇承使命,嚴慈相濟育英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西部傾斜,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在克拉瑪依校區這片教育熱土上,孫旭東與姚俊玲這對杏壇伉儷,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一重要囑托,他們嚴慈相濟、深耕講壇,在邊疆教育事業中書寫著育人的動人篇章。
在克拉瑪依校區的課堂上,孫旭東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贏得了學生們的廣泛贊譽。
他始終堅持帶一年級,因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從大一開始”。授課時,他將語言知識貫穿在教學當中,激發學生對語言研究的興趣,使其認識到語言是一門重要的社會科學,是需要竭盡全力研究的學問,而不僅僅是一項技能。
在孫旭東的教學實踐中,因材施教理念一以貫之。他始終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調整教學方法,在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翻譯等各方面精心挑選課堂練習、提供針對性訓練,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合適的節奏中進步。個人課堂展示、小組討論等多元互動更是充分體現了孫旭東的教學智慧。
孫旭東注重教學細節。他會在學生展示后追問關鍵論點,在小組討論中捕捉思維火花,甚至根據學生的眼神反饋調整講解節奏。在課堂上發現ppt的錯誤時,即使是一個標點,他也會立刻進行修改。這種對每個教學環節的細致把控,讓嚴謹治學的態度滲透在每一次師生互動中,使教學效果在潛移默化得到提升。
孫旭東作“學學英語語體”專題講座
“他和藹可親,課堂上總是鼓勵我們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讓我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成長。”英語23級衛婧婷說。在孫旭東老師指導下,她在2024年“高教社杯”大學生“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優秀短視頻大賽中獲得國家級二等獎。
孫旭東用自己的言行詮釋著教育的真諦,不僅教會學生專業知識,更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擔當。他就像一座燈塔,在教育的浩瀚海洋中,為學生指引方向,引領學生駛向成功的彼岸。
姚俊玲把留學生們既看作學生又當成自己的孩子,課堂上循循善誘,生活中暖心關懷。
早晨上課時,姚俊玲總是比學生更早進入教室,先繞著教室挨個檢查學生作業。她會批評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也毫不吝嗇地夸贊認真完成的學生。在課堂上,姚俊玲耐心地糾正留學生的發音,帶領他們默寫前一天學過的詞匯。在課下,她認真備課,給學生批改作業,解答學生的疑問,甚至當學生半夜給她發信息問問題時,她也會立刻回答。
由于留學生到校的時間比較晚,而距離漢語水平考試的時間又很緊,姚俊玲就盡量精講多練,上課嚴格要求,抓住每個學生,讓他們跟上課程;下課給學生面對面批改作業,幫助學生輔導。
這對杏壇伉儷在援疆路上互相扶持,嚴慈相濟、深耕教壇,他們用行動踐行了“為國家培養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的使命。
四海譯心通語路,五洲講席化春風
“中國同中亞國家的友好關系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有為青年傳承和發揚。你們是中國中亞關系的見證者、受益者,更是建設者和傳播者。”這是總書記在給校區中亞留學生回信中鼓勵留學生為推動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從習近平主席這個回信可以看出來,語言只是一方面,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要給他們傳達咱們中國的文化。”從事多年留學生工作的姚俊玲說。
面對一張張稚嫩的外國面孔,多年的經驗讓她在教學上格外游刃有余。可是面對情感,這群小朋友卻總是能讓她暖心。“我管得很嚴的,但是小孩吧,你把他訓一頓,他過后,他還跟你很好。”姚俊玲提到與留學生的相處時總是面帶笑意。
她理解留學生們考試任務重的緊張心態,在課堂中融入了一些有意思的中國文化元素,緩解心情的同時,慢慢將中國文化融入簡單的字詞中,讓留學生們不只是學會中國話,而是運用注入靈魂的話講出他們眼中的中國故事。
留學生對這個燙著卷卷發、愛穿碎花衣服的老師格外喜愛。"教育是一門藝術,她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藝術家。″她的學生Lily在說起姚老師時眼睛亮亮的,閃爍著對彼此的愛和信任。在留學生 Sertipov看來,姚俊玲老師是“中國媽媽”。
在姚俊玲的引領下,留學生們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校區也組織了很多活動。姚俊玲和其他老師一起帶著留學生包餃子、寫春聯、做香包、貼窗花……這讓留學生們在一個個溫情難忘的“中國節”中切身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底蘊:圓圓的水餃包裹團圓和幸福,火紅的春聯傳遞美好和祝福。
圖為姚俊玲老師與留學生的合影
“國家關系一定會好。因為他跟咱們有了感情,他一定跟咱們比較親近。”作為銀齡援建教師,姚俊玲深知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對開展留學生教育的重要使命和積極意義。姚俊玲盡全力講好每一門課、給予留學生真誠熱切的關懷,讓留學生們深入了解中國、熱愛中國,成為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使者。
孫旭東在北京本部獲得過“外國留學生優秀管理獎”一等獎,他將這份經驗帶到校區。作為有著30多年外事活動經驗的專家,他指導相關專業師生開展會務資料翻譯、校對;指導志愿者參與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技術國際交流研討會、“你好,絲路”網絡國際傳播交流大會等重大活動的禮賓接待、語言翻譯、會場服務多項工作。在更高層次的平臺上為國際交流打下基石,讓中國聲音更遠、更動聽。
他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更是援疆路上的同伴,堅定彼此,互相扶持,將語言的魅力發揮到極致,跨越邊疆山河、跨越語言國界。他們以實際行動,在那片廣袤的邊疆唱響了一曲激昂的 “銀齡之歌”,為 “一帶一路”人才培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們與千千萬萬的教育者一道,用堅定的信念與深沉的情懷,點亮了教育強國的璀璨火種,續寫自己的人生華章。
詳情見鏈接:
https://xj.chinadaily.com.cn/a/202507/03/WS6865e244a3106af2b3c72301.html
(編輯 劉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