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紅巖革命故事展演走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發布時間:2025-03-26 | 來源:黨委宣傳部 學生工作部(處) 團委 | 瀏覽量:
為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深化“五史”學習教育,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3月25日,由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打造的藝術思政課——“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紅巖革命故事展演走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黨委副書記、主任雷瑩,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黨委書記王同奇,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處三級調研員趙國偉,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各學院(研究院)學生工作負責人、團委書記,師生代表等近700人觀看演出,同上一堂沉浸式“大思政課”,一道重溫紅巖革命歷史,學習紅巖精神豐富內涵,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在學校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之際,本次展演也為師生黨員上了一堂觸及思想、觸動靈魂的理想信念大課。
演出前,學校與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簽署合作協議,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王同奇、雷瑩共同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揭牌。
王同奇在致辭中表示,紅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育人資源。要深刻體悟紅巖精神中蘊含的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濟的愛國情懷、不折不撓的凜然斗志、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從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要發揮學校和中心各自優勢,加強在傳承革命傳統、弘揚紅色文化方面的深入交流,開展在思想政治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大思政課”建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要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用情景式教學、體驗式學習等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紅色精神可感可知、讓紅色歷史真實具象,使思政教育從平面走向立體,從理論說教轉向情感共鳴,不斷提升思政引領力。
雷瑩在致辭中指出,紅巖文化中心始終把傳承弘揚紅巖精神作為神圣職責,持續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巖精神和“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實施紅巖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工程和紅巖精神傳承弘揚工程,聚力打造紅色基因傳承示范區和思政教育高地并取得豐碩成果。希望雙方堅持資源共享、人才共育、陣地共建、活動共辦,不斷深化探索思政課改革創新,攜手構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思政教育品牌,為培養造就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入強勁動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活動中,演職人員以講、誦、展、演等鮮活的表演形式,帶領師生穿越時空,重溫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砥礪強國報國的初心使命。展演以《英雄重慶 壯美紅巖》視頻拉開帷幕,包括有《我的修養要則》《為天地存正氣 為個人全人格》《沁園春·雪》《紅色女特工》《光榮的兒子 偉大的母親》《傲雪紅梅》《繡紅旗》等劇目,講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結廬紅巖,培育并形成偉大紅巖精神的光輝事跡,講述了不同身份的紅巖英烈在復雜的環境中,堅守初心、不怕犧牲的革命故事。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來的農歷45歲生日。在紅巖村里,南方局的同志們為他張羅著壽宴。但周恩來沒有出席,而是簡單地吃了一碗面條,就回到辦公室,提筆寫下了這篇《我的修養要則》作為寫給自己的生日箴言,更是寫給黨員干部的修養準則。
面對嚴刑拷打的折磨,面對高官厚祿的誘惑,面對父親慈愛的感化,面對即將到來的死刑……一個只有26歲的年輕人會做出怎樣的選擇?70多年前,面對重重考驗,中共鄂西特委書記何功偉沒有絲毫動搖。他始終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嚴守黨的秘密。最后,他選擇將生命獻給黨和人民事業,為天地存正氣,為個人全人格。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主席不顧個人安危飛抵重慶,與國民黨當局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10月7日毛澤東主席在紅巖村他的辦公室內,將1936年他在東征途中馬背上吟成的一首《沁園春·雪》重新抄錄贈與他的老朋友柳亞子。隨后《沁園春·雪》引發的文壇唱和,成為重慶抗戰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重要篇章。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同志親自領導下的隱蔽戰線,為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張露萍就是杰出的典型人物。張露萍同志對于丈夫及同志們的誤會不解釋,寧愿將自己知道的一切帶進墳墓,也不向敵人泄露黨的一絲一毫秘密,以堅貞不屈的意志和英勇無畏的品格捍衛了“對黨忠誠”的誓言。
在紅巖厚重的史詩篇章中,有些革命者出身于豪門望族,但是他們在自己的人生實踐中卻選擇了革命這條道路,王樸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他的影響下,母親金永華為支持兒子工作,主動變賣家產,用于資助川東地下黨的革命工作。在不幸被捕入獄后,王樸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始終不為所動,最終不幸犧牲。金永華承受了巨大的喪子之痛,但當黨組織要將她捐贈的2000兩黃金如數歸還時,這位烈士的母親卻婉拒了,并且留下了“三個應該和三個不應該”的經典話語以表明心志。
江竹筠,是《紅巖》小說中“江姐”的原型,是忠貞不屈的中華兒女革命的典型。在獄中她面對刑罰大義凜然,絕不向敵人吐露一字,受到了難友們的尊敬和愛戴。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殺害,犧牲時年僅29歲。江竹筠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偉大的革命事業,她的一生,都在用誓言和行動,踐行著對革命事業的忠誠與熱愛。
1949年10月8日,在得知新中國已經成立后,關押在白公館看守所的羅廣斌等幾位男同志制作了一面五星紅旗來迎接重慶的解放,同時烈士們還創作一首首氣壯山河的英雄詩篇,來寄托他們對祖國未來的殷切希望。
演出引發現場師生強烈共鳴,熱烈掌聲頻頻響起。
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書記劉彤彤表示,演出打破了傳統思政課單向灌輸的模式,通過情景劇、詩歌、朗誦、音樂等多元藝術形式,將江姐等英雄人物從教科書中的平面形象變為立體可感的藝術存在,這種情感共鳴的產生,正是思政教育從“入眼入耳”到“入腦入心”的關鍵跨越。
石油工程學院專職輔導員李杰表示,演出給師生帶來了一次觸及靈魂的紅色洗禮,讓我們看到了革命先輩們為了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不惜犧牲一切的崇高精神。今后將結合學院專業特色,將“紅巖精神”“鐵人精神”有機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讓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光彩,迸發出新力量。
安全與海洋工程學院安全工程專業24-3班高啟開表示,從開篇的《英雄重慶 壯美紅巖》,到上下篇那些震撼人心的英雄紅色故事,再到結尾的《歌唱祖國》,我的內心始終洶涌澎湃,身體里愛國的熱血不停奔涌。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吾輩定當接過先輩手中的接力棒,心懷黨和國家,熱愛人民,竭盡全力為國家、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不負先輩的犧牲與期望。
新能源與材料學院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23-1班趙冉欣表示,從為天地存正氣的何功偉到傲雪紅梅江竹筠,那些衣衫襤褸卻目光如炬的身影,讓我明白:所謂信仰,就是明知前路荊棘,仍愿以身為火種的精神。革命歷史中的很多志士就義時正值青春年華,作為和平年代的新時代新青年,我們應該從前輩手中接過歷史的接力棒,自強不息,勤奮努力,讓革命的星火代代相傳。
展演在現場合唱《歌唱祖國》的歌聲中落下帷幕。
(編輯 胡桂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