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新人強國行】中石大“啟智+星火”實踐團在云南省三地開展社會實踐
發布時間:2025-08-02 | 來源: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 | 瀏覽量:
7月,中石大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啟智+星火”實踐團奔赴云南省瀘水市、祿豐市、南華縣三地,開展以“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青春繪云南”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圍繞鄉村振興、紅色教育、科普支教、非遺傳承、企業參訪、校友尋訪、文創設計七大板塊,以青春腳步丈量云嶺大地,用專業智慧助力地方發展,在實踐中淬煉青年擔當。
赤心戍邊——紅色精神礪壯志
實踐團來到海拔3150米的“風雪丫口”哨所,這座被國防部授予“鋼鐵哨所”稱號的邊防前哨,曾是全軍“四大艱苦哨卡”之一。在怒江州公安邊防支隊民警帶領下,成員們深入了解“以邊疆為家、以艱苦為榮”的戍邊精神,感受邊防戰士用忠誠筑起的鋼鐵長城。
在片馬鎮,實踐團參觀了片馬人民抗英勝利紀念館和怒江駝峰航線紀念館,并舉行實踐基地掛牌儀式。通過珍貴文物和史料,成員們重溫了邊疆各族人民抗英斗爭和駝峰航線抗戰歷史。實踐團還拜訪了片馬鎮武裝干事和建芳、何興悍和片馬邊境聯防所專職聯防員董槍浪以及片馬鎮黨政辦主任退伍軍人唐曉春。從四位前輩的言傳身教中,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了邊境安全的重要性。
片馬口岸坐落于瀘水縣片馬鎮人民政府駐地,位于中緬邊界北段的10號至25號界碑之間,與緬甸的大田壩口岸緊密相連,邊界線長達64公里。實踐團從中國移民局片馬口岸隊長口中了解到,作為邊防哨所和口岸,片馬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前沿陣地,旨在防止非法越境、走私、販毒等跨境犯罪活動,片馬口岸的戍邊力量有助于維護邊境穩定,防止外部風險滲透。
實踐團還拜訪了抗戰老兵裴海清的后人。通過聆聽老人參加臺兒莊戰役、滇西抗戰的英勇事跡,成員們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輩的愛國精神,在邊疆熱土上接受了一場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橙暖童心——科普支教播希望
實踐團在南華縣啟動了2025年暑期科普夏令營,旨在通過豐富多樣的科普課程和實踐活動,點燃當地青少年的科學熱情,探索校地協同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方式。開營儀式上,南華縣副縣長張舫瑞強調了科普教育對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性,鼓勵營員們珍惜機會,探索科學奧妙。學校團委書記周學智為夏令營授旗,介紹了夏令營的三大特色主題科普活動,即能源科普、地學科普和機器人科普。
實踐團成員王子珺帶來開營第一課,講述了原石油工業部部長王濤的故事。在系列科普課程中,王子珺介紹了國產AI——DeepSeek的高效與開源優勢,馬子豪通過設計小游戲讓孩子們親身體驗編程的樂趣,張佩文借助AI為營員們打造了獨特的“未來之旅”。在機器人啟蒙課堂上,尹佳驥與劉金朔系統分享了機器人相關知識。孩子們的熱情被點燃,“機器人真是太有趣了!”“我以后也要學機械專業!”
實踐團還注重培養孩子們的安全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王子珺作“安全伴我行,快樂過暑假”主題宣講,通過互動問答和情景模擬,提升孩子們的自我保護能力。
黃途探業——企業參訪啟未來
實踐團赴云南省祿豐市開展“黃途探業”企業參訪活動,先后走訪德勝釩鈦新材料有限公司和錦潤數控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通過實地考察、技術交流與座談研討,深化產教融合,助力校企合作。
在德勝釩鈦新材料有限公司,實踐團成員深入生產一線,觀摩高精度釩鈦材料的生產流程,并與工程師就新材料研發、綠色制造等議題展開討論。“釩鈦合金的強度測試數據讓我對課本知識有了全新理解。”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學生楊崧林說。錦潤數控公司的智能化車間、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的高效運作幫助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同學們開拓了眼界。
座談會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志軍介紹了行業發展趨勢與人才需求,為同學們的職業規劃給出了建議。“這些工人師傅身上體現的工匠精神,正是新時代工程師需要傳承的品質。”實踐團指導教師劉曄總結道。
綠野興鄉——鄉村振興探新路
實踐團走進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開展“綠野興鄉”鄉村振興專題調研活動,先后走訪傈僳寨子丙舍壩、“一縷陽坡”等農文旅融合示范村,深入考察當地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
在丙舍壩示范村,實踐團成員見證了傳統傈僳族村落的蛻變。通過引入企業資本、完善基礎設施,示范村已打造出“云端咖啡屋”“薔薇閣”等網紅打卡點,開發了精品咖啡、火塘文化等特色體驗項目。在怒江州減貧交流中心,通過“一躍千年”等五個主題展廳,實踐團深入了解怒江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辛歷程。在祿豐市,實踐團開展助農直播,成員們深入田間地頭,在認真學習農產品種植知識后,紛紛化身“帶貨主播”,全方位講述農產品背后的故事,還現場演示板栗的不同吃法。“通過直播帶貨這種新形式,我們希望更多人了解祿豐優質農產品,助力農戶增收。”實踐團成員張孝全表示。
青韻承古——非遺文化共守護
實踐團深入云南怒江、南華等地,開展非遺文化保護專題調研,走訪多位非遺傳承人,親身體驗民族技藝,探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
在怒江片馬鎮,景頗族非遺傳承人褚玉強帶領實踐團參觀村史館。作為“活字典”,他整理出數萬字的民族抗敵史料,并生動講述景頗族“目瑙縱歌”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在“一縷陽坡”村,傈僳族非遺刺繡讓學子們驚嘆不已。在南華縣,實踐團重點調研了省級非遺項目“彝族服飾刺繡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張阿婆剛完成“小梅彝繡坊”的經營權交接,將這門凝聚半生心血的技藝托付給年輕一代。“現在通過線上銷售,我們的彝繡走出了大山。”新一代傳承人介紹道。實踐團還探訪了祿豐市黑井井鹽文化博物館,深入了解這項古老技藝的歷史沿革。
藍途問道——優秀校友尋初心
實踐團在云南開展了“藍途問道”校友尋訪活動,先后走訪扎根怒江的鄉村振興駐村隊員羅明松和南華縣支教教師張佩文兩位校友,聆聽他們服務西部的動人故事。
在怒江州瀘水市魯掌村,2018級校友羅明松向實踐團講述了自己從“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到“滅火哥”,再到鄉村振興工作者的成長歷程。駐村期間,他籌措350萬元建設養殖場,帶領村民種植咖啡發展特色文旅,被傈僳族鄉親親切稱為“燃扒小羅那哇”(好朋友小羅)。“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中石大人的初心。”羅明松寄語學弟學妹。
在南華縣,參加中石大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的張佩文展示了支教結束時與孩子們的暖心告別:手寫明信片、指紋畫、AI夢想畫像等等,她用AI技術將學生的職業憧憬可視化。
紫創生輝——文創設計賦新能
實踐團在云南省瀘水市開展了“紫創生輝”文創設計活動,通過深入調研瀘水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設計出六大系列文創產品,為當地文旅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在瀘水市團委的支持下,團隊精心打造了“瀘韻民俗”娃娃、“瀘水綺景繪卷”風景畫等系列文創。團隊成員協助繪制的民俗墻繪,已成為當地新晉網紅打卡點。實踐團還創新推出“瀘字銘章”字標套章、“香料公主”再創作等特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
在20余天的實踐中,16名師生用腳步丈量祖國、用智慧服務人民,以“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矩陣,在云嶺大地譜寫了一曲新時代青年與祖國同頻共振的青春贊歌。未來,實踐團將持續開展活動,讓青春之花在服務國家戰略的最前線綻放。
(編輯 王以靜、劉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