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新人強國行】中石大“青系油緣,筑夢鄉振”實踐團赴內蒙古赤峰市開展社會實踐
發布時間:2025-08-03 | 來源: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 | 瀏覽量:
7月11日至18日,中石大“青系油緣,筑夢鄉振”實踐團赴內蒙古赤峰市開展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通過實地走訪、產業調研、科普宣講、校地合作等形式,深入了解當地歷史文化與發展現狀,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探尋遼代文明,感受歷史底蘊
實踐團探訪遼代歷史文化博物館,在千年文明回響中溯源根脈。“宋風遼韻”展通過馬具、兵器、陶瓷絲織等展品,展現契丹民族興衰及農牧文明交融的底蘊與治理智慧;“北國丹青”壁畫展中多民族侍從和諧共處的細節尤為珍貴;“憑云出梵天”展呈現遼代融合佛教與本土信仰的成就,為當代文化振興提供啟示。博物館的VR、AR系統深化了大家對遼代文化博大精深的認知與保護傳承意識,也為鄉村文旅活化提供了科技思路。
開展科普活動,提升防控能力
為提升村民對高發疾病與生產風險的防控能力,實踐團在喀喇沁旗農牧局的支持下,圍繞炭疽病、布病等動物源性傳染病防控及農牧機械安全操作知識,開展系列科普宣傳。成員深入鄉村分發圖文手冊,采用“理論講解+案例分析+現場互動”模式,通過方言解讀、實物演示增強內容可讀性與接受度,耐心解答“病畜接觸后就醫時效”“機械卡殼應急處理”等村民關切的問題。
助力廁所革命,科普惠民利民
在牛營村宋營子,實踐團在村干部帶領下調研廁所革命推進情況,發現村民在處理化糞池蓄滿問題時存在不便。實踐團發揮專業優勢,經研討與測試,設計出一套由供電、感探、警報、照明等部分組成的化糞池蓄滿警報系統。該系統充分考慮農村實際,成本低、易推廣,經多次修改試驗驗證可行性后,在村民家實地安裝。
推進校地合作,共促發展共贏
實踐團來到赤峰市弘善社區發展基金會的辦公地——紅山區社會組織公益實踐園,開展實地調研與公益合作。雙方就合作內容與模式深入探討、達成初步意向,并舉行中石大實踐基地掛牌儀式。隨后,雙方敲定近期農村困難家庭幫扶系列活動方案,同駐村干部一道走訪文鐘鎮黑溝門、四眼井等地的三戶特困家庭,送去學習用品和生活物資,并承諾為家庭困難學生免費開展“云支教”。后續,雙方將圍繞人才培養、特殊群體幫扶、技術服務等開展長期合作。
開展童心支教,助力成長成才
實踐團前往赤峰市社會福利院,設計多維度課程守護孩子們成長。心理健康課堂上,成員以生動案例引導孩子正視情緒,傳授情緒排解方法;安全宣講課堂上,成員結合案例,講解野外水域危險、滅火器使用、應急避險姿勢等實用知識;網絡安全課程聚焦熱點,剖析虛假購物、中獎詐騙等常見手段,強調網貸風險與個人信息保護;“兩彈一星”主題課則用通俗語言講述鄧稼先、錢學森等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在孩子心中播下愛國與科學探索的種子。課間,成員們與孩子們圍坐交流,通過“數字炸彈”小游戲拉近距離。
發揚歷史傳承,鑄牢民族團結
實踐團受赤峰市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邀請,參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赤峰站”開展儀式。該展覽以文物與故事串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千年脈絡,設“大一統”“大交融”“大團結”三個單元,通過50多件文物、100多張圖片及百余冊古籍勾勒民族交融畫卷。觀展期間,實踐團成員付明林表示:“我感受到歷史上的民族團結,當下,我們也應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
探訪非遺基地,傳承文化文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實踐團探訪紅山區文聯路非遺文化傳承基地與松山區非遺研學旅游基地,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沉浸式體驗馬頭琴、巴林石雕刻、景泰藍、草木染、中藥香囊制作等十項非遺項目,親身感受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同時,實踐團通過直播帶貨、拍攝宣傳視頻等方式,助力非遺文化傳播與發展。
通過系列活動,實踐團深入基層一線,以鄉村振興和民族團結為切入點,通過精準調研、科學設計與知識傳遞,將專業所學轉化為服務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未來,實踐團將持續關注赤峰市鄉村發展的新需求、新動態,不斷拓展文化傳承、科技助農、民生幫扶等領域的實踐路徑,以青春力量為美麗鄉村建設添磚加瓦。
(編輯 王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