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5位教師獲得2025年度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劃科技新星計劃資助
發布時間:2025-09-17 | 來源:科學技術研究院 | 瀏覽量:
近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公布了2025年度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劃科技新星計劃評審結果,中石大化學工程與環境學院教師馮佳奇、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教師蘇懷、安全與海洋工程學院教師殷啟帥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新能源與材料學院教師徐泉、油氣資源與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教師趙建國分別牽頭獲批交叉合作課題。截至目前,學校共30名教師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
馮佳奇,化學工程與環境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校青年拔尖人才,主要從事CO2電化學高值化利用、電催化反應器放大應用等研究。本次獲資助課題為“多尺度限域強化酸性體系CO2電還原制乙烯研究”,該課題在納微尺度上物理限域抑制析氫反應基礎上,提出結合分子尺度上路易斯酸性離子液體對界面羥基化學限域作用,調控乙烯生成路徑,突破酸性體系中乙烯選擇性差、電流密度低的瓶頸,將為北京市在低碳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提供重要支撐,助力北京市能源密集型產業向低碳方向轉型。
蘇懷,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青年拔尖人才,主要從事油氣儲運和新能源系統智能化與韌性管控研究。本次獲資助課題為“特大城市群天然氣供應管網的供應保障韌性評價與提升方法研究”,該課題針對特大城市群天然氣供應的系統性風險防控難題,通過融合AI for Science新手段與復雜系統科學理論,研究管網系統在極端擾動下的失穩預測與保供優化新方法。課題成果將服務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的天然氣供應保障,同時推動基礎設施韌性治理的技術創新。
殷啟帥,安全與海洋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校優秀青年學者、“石大學者”,主要從事海洋油氣鉆采安全研究。本次獲資助課題為“深水鋼懸鏈線立管動態響應分析及疲勞特性研究”,該課題針對南海惡劣海洋環境下鋼懸鏈線立管觸地段疲勞損傷難題,開展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鋼懸鏈線立管動力響應分析,建立考慮管土相互作用的鋼懸鏈線立管觸地段力學模型,形成基于深度學習的鋼懸鏈線立管觸地段疲勞分析及預測方法,開展鋼懸鏈線立管觸地段疲勞風險評估,將為深水鋼懸鏈線立管服役安全提供理論支持。
徐泉,新能源與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石大學者”,主要從事鐵/鉻液流電池儲能科研攻關與產業化研究。本次獲資助課題為“60kW高功率鐵鉻液流電堆關鍵技術研究”,該課題聯合北京理工大學共同開展研究,通過研究電堆內部流場、濃度場、電場及電化學反應場的多場耦合作用機制,揭示傳質、傳熱、傳動及電化學反應的交互規律,闡明極化分布特性的影響因素及調控方法,開發基于電化學-熱耦合模型的智能電池管理系統,實時監控電壓、電流溫度等關鍵參數。通過研究擬實現60kW高功率密度單電堆定型,突破高功率密度電堆設計與系統集成的關鍵技術瓶頸,為大規模長時儲能持續降本應用提供高效可靠的解決方案。
趙建國,油氣資源與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石大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油氣勘探地球物理、工程與環境地球物理。本次獲資助課題為“多極化井地聯合探測雷達研制”,隸屬于工程與環境地球物理領域的裝備研發。該課題聯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共同開展研究,立足于地下空間開發與高效利用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高效準確探測地下結構和資源,促進地下空間的合理利用。同時,在CCUS項目中該裝備將實現對地質儲存層的實時監測,確保二氧化碳的安全儲存,降低環境風險。通過地質—工程—監測一體化的手段,將有效提升地下空間開發的可持續性,推動城市向低碳、綠色發展的目標邁進。
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于1993年設立,是由北京市財政經費支持,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組織實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旨在發現和培養一批政治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青年科技骨干,提升其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助力其成為國家戰略人才后備力量。交叉合作課題支持科技新星計劃入選人員開展交叉合作課題研究,促進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交叉合作,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2025年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劃科技新星計劃經過形式審查、初審、復審等環節,共產生155名科技新星、105項交叉合作課題。
(編輯 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