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干部師生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盟民進教育界聯組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教育熱點話題
發布時間:2025-03-07 | 來源:黨委宣傳部 黨委教師工作部 學生工作部 克拉瑪依校區 | 瀏覽量: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時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中石大干部師生群體中引起熱烈反響。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安全與海洋工程學院張來斌教授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專門就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為長期在能源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領域的教育科技工作者,我感到十分親切,倍感振奮、深受鼓舞,深刻感受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對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別是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德育貫穿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充分發揮石油文化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育人功能,用新時代能源領域偉大成就教育學生,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積極深化學校教育綜合改革,探索創新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行業發展需求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科研模式、評價方式,健全優質教育資源和核心教育要素的優化配置機制,推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科研和育人的協同發展,把能源領域最前沿的科學發現和科技創新成果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把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作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的良性互動,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貢獻智慧和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資源與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根生教授表示,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的重要講話,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在肩。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這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對人才的關心關懷。作為一名教師和環境資源界的全國政協委員,要進一步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上履職盡責,為國家培養服務能源安全和“雙碳”目標的復合型人才,同時持續開展深地、非常規、油氣人工智能、碳中和以及新能源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助力增儲上產、高效開采,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特別是油氣能源安全、綠色低碳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黨委書記、執行院長,研究生院副院長耿嬌嬌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卓越工程師培養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統籌推進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先手棋。面向國家重大能源戰略需求和能源轉型發展,我們將以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為契機,堅持科技創新引領、人才支撐發展,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構建新時代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體系,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中石大力量。
科學技術處處長王敬表示,2025年既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布局之年。政府工作報告傳遞了發展信心、凝聚了奮進力量。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主線,主動融入國家能源戰略布局,強化創新驅動發展,以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為重要依托,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系統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著力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建設,集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持續開展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奮力推進科研成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確保“十四五”規劃目標高質量完成,筑牢“十五五”創新發展根基,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貢獻中石大智慧與力量。
北京市政協委員、昌平區政協常委、致公黨中國石油大學支部主委、審計處處長鄭仕敏表示,作為一名民主黨派成員,學習了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部署,深感教育、科技與人才協同發力的深遠意義。面對石油工業綠色化、數字化變革,我們亟需培養兼具油氣根基與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石油高等教育須以新質生產力培育為核心,保障能源安全底線,引領低碳技術革新,為構建現代能源體系貢獻核心支撐。我們應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打破學科壁壘,構建“油氣+人工智能+新能源”交叉學科體系,加強校企之間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在油氣資源高效開發、低碳轉型等關鍵領域加速突破,書寫教育強國賦能能源強國的新篇章。
克拉瑪依校區研究生部主任雍太軍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教育強國”,指出要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我們應當深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制定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明確校區功能定位和特色優勢,加強校區學科建設培優力度,以國家能源戰略、新疆“十大產業集群”需求為牽引,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一步加強培養體系建設,建立資源配置激勵機制,辦出特色,全力提升校區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為推動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校區力量。
克拉瑪依校區石油學院黨委書記田守嶒表示,教育作為兩會重要議題之一被多次強調,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科技創新到人才培養,一系列政策部署勾勒出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分類推進高校改革,扎實推進優質本科擴容,加快“雙一流”建設,完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高等教育是國家戰略的寶貴資源,我們應當發揮地方和高校的創新動能,培養更多服務國家戰略、科技進步與產業需求的人才,有效地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
人才辦公室副主任蔡麗丹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支持支撐作用,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作為一名高校人才工作者,我深感責任重大且使命光榮。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兩會精神,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加大人才培育和引進力度,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加強青年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持續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鉆研、厚積薄發,為加快建設能源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貢獻新勢能新動力,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中石大力量。
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范曉靜表示,就業乃民生之根本,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以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著重強調要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就業創業渠道,全力促進充分就業,切實提升就業質量。作為能源行業高校的就業工作教師,我們要敏銳把握新時期就業工作的特點與趨勢,緊緊立足能源行業就業主陣地,充分發揮行業優勢,確保校園招聘崗位數量充足,同時高度重視并加強對困難群體畢業生的就業幫扶工作,精準施策。我們將全力以赴,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確保2025屆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地球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王茹表示,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強烈感受到總書記對教育事業的戰略遠見和深厚寄托。從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再到全國教育大會……總書記一次次重要講話,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戰略高度,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以用石油精神和石油文化沁潤,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副教授陳哲文表示,“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通過去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發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以及對建成教育強國的堅定決心和必達信心。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將懷著無限熱情與干勁,成為教育強國宏偉藍圖的一名建設者,以實干踐行使命,推動課堂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魄力,帶領學生勇闖科研“無人區”,不斷創新;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自己的貢獻。
新能源與材料學院副教授詹洪磊表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教育是人才培養之基、科技創新之源,作為新能源領域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我感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每一個新的起點,都催生新的國之所需,我們既是改革藍圖的執行者,更是教育創新的探索者。《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印發,更加使我們對教育改革發展和教育強國建設充滿信心,我們要把規劃綱要的戰略部署,轉化為一堂堂有溫度的課和一次次有深度的教研,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教育篇章,這是我們服務“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最生動的詮釋,也是我們獻給這個時代最好的教育答卷。
安全與海洋工程學院團委書記徐云飛表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教育的支撐。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認真思考“強國建設,教育何為”這個時代課題,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培養出更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以強大的思政引領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以高素質人才支撐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袁鵬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全面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這要求我們思政課教師要立足根本,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做到“六要”,實現思政課教學“八個相統一”;要順應時代,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適應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完善,跟上技術革新步伐,善于改革創新;著眼全局,從學生接受教育的全過程入手,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的教學交流,使思政課既能一體貫通,又各具特點,適應學生成長不同階段的需求。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何土鳳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全面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為強國建設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指引。一方面,從人不同階段發展特性與整體性來看,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更有助于思政課教師了解青少年成長特征和心理狀況,從中探尋不同階段的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差異性和共性。另一方面,從思政課教學形式和方法貫通來看,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多渠道、多平臺、多資源整合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改革,加強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的運行機制研究,協同打造“學”“研”“練”“踐”“享”等方式創新,能夠為思政課教師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提供有效助力。
體育與人文藝術學院教師杜恒表示,全國教育大會的勝利召開以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實施,把教育事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上升至嶄新高度。今年全國兩會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等一系列工作任務。作為一名青年體育教師,要貫徹落實兩會精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利用五育并舉的重要手段,發揮體育的本質功能,切實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并引導學生將體育內化為自身的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21級本科生李婧表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教育補助惠及億萬學子,科研投入占比再創新高。這樣的政策導向,不僅為科研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廣大青年學子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作為新時代工科青年,我深感肩上責任重大,我們必將以兩會精神為指引,夯實專業基礎,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視覺識別等前沿領域深耕細作,努力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AI人才。我們更要關注AI技術的實際應用,立足時代,聚焦AI+賦能,立志以“硬科技”筑牢教育強國基石,在數字化浪潮中貢獻青春力量。
新能源與材料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2022級本科生陳銳表示,“利用大數據分析推進‘千人千面’個性化教育”成為兩會熱議話題,回應了人工智能時代對教育模式的革新需求;“兩步走”計劃和國家財政保障,更讓我們對教育強國建設信心十足。人工智能重塑課堂形態、縣中振興計劃彌合城鄉鴻溝、職普融通拓寬成長路徑……每一項政策都在努力讓青年生命綻放獨特光彩。我相信,當教育回歸成全人的本質,當政策始終飽含人文溫度,教育強國的藍圖終將在代際接力中照進現實,讓教育真正成為托舉民族希望的永恒星光。
理學院2023級應用化學專業本科生劉雨霏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提到要聚焦戰略、科技、高技能人才培養,教育、科技、人才的緊密結合,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支撐。作為一名青年大學生,我深知自身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我們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我們要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立足自身專業,注重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繼續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積極參與到國家發展大局中,奮力書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22級本科生包婭琪表示,今年兩會關于教育的話題涵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個層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分類推進高校改革”、“深化產教融合”等措施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普及和普惠發展,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將認真學習兩會精神,積極學習黨的教育方針與政策,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水平,投身到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去,為實現教育強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專業2024級研究生鞠詠琪表示,兩會報告中“擴大教育開放”的論述,讓我對教育強國建設充滿信心。外語學科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橋梁。落實“教育強國”目標,外語人責無旁貸。未來,我將深耕語言文學研究,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學術成果助力中國話語國際傳播,講好中國發展故事;同時關注人工智能賦能語言研究的趨勢,探索新技術與人文研究的融合路徑,為建設兼具中國特色與世界影響力的教育體系貢獻青春力量。
克拉瑪依校區工學院機械工程專業2023級研究生徐煜博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2024年“成績單”亮眼卓著、提振信心,2025年“任務書”謀劃科學、目標明確。報告中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為一名研究生,我要將兩會精神帶到科研中去,緊緊錨定國家重大戰略目標,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時代新人。
(編輯 蘇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