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向上】放棄保研去支教,他是李隆達!
發布時間:2025-05-08 | | 瀏覽量:
本科期間他學習成績優異,獲得普通保研資格,面對繼續深造的機會,他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選擇,放棄直保資格,加入中石大研究生支教團,前往云南南華支教一年。他就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物理學院學生李隆達。
在心中埋下希望的種子
李隆達出生于云南大理的一個教師家庭。從小的耳濡目染,讓李隆達對于教師有了不一樣的期待。2022年,李隆達前往云南南華進行社會實踐期間,第一次了解到了中石大在思源實驗小學開展的研究生支教項目。在南華當地支教的學長、學姐的故事給他帶來了不小的觸動。“我出生在云南,為何不能回到家鄉,為家鄉多作一點貢獻呢?”從此,支教的種子在李隆達的心中生根發芽。
有了支教的想法后,李隆達開始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大三期間,在保持優異成績的同時,李隆達也成功考取了教師資格證書。臨近保研,李隆達的成績已經達到了普通保研的標準。在普通保研和支教的選擇中,李隆達犯了難。“我的爺爺和父母都是老師,他們建議我選擇支教保研,體驗從學生到老師身份的轉變。”在家人的支持下,李隆達放棄了普通保研資格,選擇了前往南華縣支教。
將愛的種子播撒在三尺講臺
在經過學校的系統培訓后,李隆達再一次來到了南華縣思源實驗小學,這次李隆達的感受大不相同。還記得第一次站上講臺,李隆達心里直打鼓。他被安排當一年級的班主任,這對他來說可是頭一遭——他之前從沒教過學生;對孩子們而言,這也是他們第一次邁進小學的校門。
剛開始上課那會兒,李隆達就發現班上的孩子特別愛亂跑。“估計是年紀太小,還不懂規矩,不管是想上廁所,還是要擦鼻涕,孩子們都不會先舉手跟老師說一聲,直接就自己跑出去了。”李隆達看著心里著急,決定好好幫孩子們改改這個習慣。
于是,他花了整整兩周時間,一遍遍地教孩子們。這期間,雖然孩子們偶爾還是會調皮搗蛋,但大多數時候都特別配合,一個個小臉蛋天真又可愛。一個月后,孩子們漸漸適應了小學的生活。課堂上能安安靜靜聽講了,課間活動也知道遵守秩序。看到孩子們有了這么大的變化,李隆達也覺得松了口氣。
班級里有幾個小朋友讓李隆達印象特別深刻。剛開學時,李隆達便注意到班級里有一個特別內向的小女孩,“她平時話特別少,問她點啥,還沒開口呢,眼淚就先掉下來了。我一直擔心她能不能順利融入班級生活,所以在班里對她格外關注。”在同學的友善相處和老師的幫助下,小女孩漸漸有了變化。一次家訪中,小女孩的表現讓李隆達驚喜不已。“她一見到我立馬喊了聲‘老師好’,跟之前內向的樣子,判若兩人。”看到自己班級同學的成長,李隆達心里也一陣欣慰。
除此之外,李隆達的班級里還有一位患有自閉癥的小朋友。“剛開學,他連課間操該走哪條路都不知道,更不知道怎么走到校門口。我就會和他的同桌一起牽著他,告訴他基本的路線和位置,上課的時候幫助他把注意力轉移到課本上。”在李隆達和班級同學們的幫助和照顧下,他的情況逐漸好轉。一年級上半學期,有天放學,他的爸爸媽媽來得比較晚,李隆達就在學校門口陪著他。李隆達隨口問了句:“爸爸媽媽誰來接你呀?”沒想到,平時從來都不回應別人的他,竟然清晰地說出了“爸爸”兩個字。等他爸爸來把他接走的時候,他還笑著朝李隆達揮手告別。那一刻,李隆達明顯感覺到,他和之前大不一樣了。
現在,這位小朋友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上課的時候,他變得更配合老師了,也會主動和身邊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看到他能有這么大的變化,李隆達心里特別感動,也真切地體會到,自己的付出是有價值的。
把石油知識融入愛的課堂
李隆達在學校主要教授語文和科學課程。在科學課的課堂上,李隆達經常會穿插一些與石油、地質有關的知識。“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那么目前地質的勘探開發連雞蛋殼都沒有撞破。”講臺下,一雙雙稚嫩的眼睛閃著好奇的光。“哇,地球有這么深嗎?”
課堂上,李隆達還會給孩子們展示巖石薄片和巖石標本,帶大家在顯微鏡下觀察巖石結構。觀察到顯微鏡下奇特的巖石結構后,孩子們在下課時間會不斷地撿石頭給李隆達看。“老師,這種石頭能不能長出石油來?”“老師,這是什么石頭呀?”李隆達一一給孩子們答疑解惑。關于石油的小小種子在孩子們的心里種下。
平時,李隆達所在的地球物理學院也會錄制科普小視頻給南華縣的孩子們上課播放,并開展線上的科普講堂。
將愛播撒在課堂之外
在日常課程之外,李隆達所在的支教團還精心為孩子們籌備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邀請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院婦科主治醫師,專門面向七、八年級的同學開展生理期常識科普講座。
與此同時,李隆達與支教團成員,在小學里創立了首個無人機社團。從上半年緊鑼密鼓地籌備、四處觀摩學習,到如今社團已初具規模,不少學生踴躍加入其中,開始接受建模、編程等方面的培訓課程。李隆達希望借助更多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為孩子們的成長添上更多色彩。
今年八月,李隆達的支教任期就結束了。回望這一年的時光,他堅信自己交出了一份完美的青春答卷。“從初次踏上支教講臺的忐忑不安,到如今能夠從容地帶領孩子們探索知識,這一年的點點滴滴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支教經歷,而是一場關于愛與希望的雙向奔赴。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我覺得,這很值得。”
(編輯 劉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