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向上】拿得了冠軍,發得了論文,她是博士生孫洋!
發布時間:2025-04-06 | | 瀏覽量:
是健美操賽場的“靈魂舞者”,更是科研領域的“學術之星”,她就是孫洋,化學工程與環境學院2023級博士生,在校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5篇,申請發明專利1項,獲得國家級獎項2項,省部級獎項2項,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優秀研究生”“科技創新先進個人”“文體活動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作為健美操隊成員,隨隊獲得8項省部級獎項。
走出一條新路
孫洋的本科專業是過程裝備與控制,但命運的齒輪在她學習“化工原理”課程時悄然轉動,當反應釜中的傳質傳熱過程通過方程式躍然紙上時,她內心對科研的渴望也躍然心頭。于是,她萌生了轉入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學習的想法,但這也意味著她必須直面現實的壁壘——跨專業考研,從0開始。
她啃遍專業教材,追著老師答疑。當成功上岸時,她說:“這不過是攀登的第一級臺階。”
碩士階段真正接觸科研時,孫洋才體會到什么是“知識鴻溝”。因為沒有本科的積累,她的路走得比別人更難一些,但是她從來都沒有退縮。沒有現成的實驗方案,她就用三個月時間閱讀大量文獻,手繪出完整的工藝流程圖;面對陌生的儀器設備,她得到了導師和師兄師姐的耐心指導;裝置搭建卡殼時,她直接聯系廠家找教程,對照說明書一步步摸索。那些啃文獻到凌晨的日子,那些被基礎概念難倒的挫敗,都化作她重新構建知識網絡的基石。
孫洋說:“研二下學期,我發表了第一篇一作論文,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突破不是發了多少論文,而是當年那個敢在絕壁上開路的自己。”
15篇SCI?從書架到貨架!
科研論文的誕生絕非簡單的數據堆砌,而是一場與未知的智慧博弈。在探索電解水制氫催化劑的初期,孫洋便遭遇了科研人最棘手的困境——實驗數據難以復現。面對這一挑戰,導師帶著她展開頭腦風暴,通過系統分析實驗數據、反復論證反應機理,最終為實驗重現指明了方向。
論文投稿的歷程更是對孫洋學術素養的全面考驗。曾有一篇論文因英語表達問題被期刊連續退回修改三次,這個結果讓自詡英語水平不錯的她備受打擊。但她很快調整心態,將挫折轉化為提升的契機,運用專業語法軟件逐句打磨,更通過精讀頂刊論文來揣摩學術表達的范式。實驗室的師兄也主動擔任“語言顧問”,幫她梳理論證邏輯中的斷層。當這篇歷經三審的論文最終被接收時,孫洋說:“這次經歷不僅提升了我的英語寫作能力,更讓我學會了用審稿人的視角審視自己的研究。”
她說:“越深入科研,越覺得未知廣闊。”懷著對科學探索的敬畏與熱愛,她踏上博士研究的征程。
在孫洋看來,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道路充滿未知:“從實驗室到工業化生產是個艱難的過程,但正是這種挑戰讓科研充滿魅力。我期待自己的研究既能豐富學術理論,又能真正服務于產業發展——這才是科研工作者應有的追求。”
從拋接到論文的“雙線人生”
如果說實驗室是孫洋探索科學奧秘的“主戰場”,那么健美操賽場則是她釋放激情的“第二舞臺”。大一時孫洋憑借出色記憶力被選拔入校啦啦操隊,卻在首次訓練時因肢體協調性不足而手足無措。“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極致!”——帶著這份執念,她開啟了近乎嚴苛的自我訓練,課余時間總能在排練室找到她反復打磨動作的身影,一個簡單的托舉動作要練習上百次,雙臂時常布滿淤青也從不言棄。
在2024年首都高等學校啦啦操比賽現場,孫洋與她的隊友們正全神貫注地完成著最終的表演。然而這時,一個小插曲不期而至——一名隊友的動作出現了失誤。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隊伍并未陷入慌亂,而是迅速調整狀態,堅決執行原本的動作編排,最終圓滿完成了比賽。孫洋說:“這次經歷讓我明白,無論準備得多么充分,意外總是難以預料。但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在這樣的時刻相互理解、彼此支持。這種積極友好的團隊氛圍,在我們的健美操隊中一直延續著。”
時間見證了她的成長與蛻變,孫洋與隊友們攜手并進。準備首都高等學校第44屆兩操比賽(健美操)時,周博男老師為團隊編排了新動作,在踏板操開場加入轉體拋接接背身翻。一名隊員要躍上五人搭建的“底座”,在騰空瞬間完成360度轉體。孫洋作為五名“底座”隊員之一,毫無托舉經驗,連保持手臂水平都做不到。訓練館的鏡子,總是映著她的手臂在負重條件下止不住的顫抖,還有訓練時的擦傷。“三二一,拋!”體育館頂燈在視野中飛速旋轉,孫洋咬緊牙關繃緊手臂肌肉,汗水浸透的護腕下還藏著手臂上的淤青,正是啦啦操隊員與高難度拋接動作搏斗的勛章。隨著歡呼與喝彩,孫洋知道,幾個月的努力沒有白費。最終,她們拿到了踏板項目的第二名,實現了該項目名次上的突破。這一刻,訓練的傷痕化作榮譽與勛章,記錄著她們夾雜著汗水的日日夜夜。
“科研和競技何其相似,都沒有捷徑可走,唯有絕對的專注和團隊的默契才能突破極限。”她將賽場上學到的協作精神融入科研工作,在課題攻堅時與實驗室伙伴們相互激勵,共同跨越一個又一個學術難關。
在孫洋身上,“優秀”二字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學術與熱愛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真正的卓越,是既能精準操控實驗儀器的嚴謹,也能在聚光燈下綻放自信笑容的灑脫;既是實驗室里沉穩理性的研究者,也是賽場上活力四射的競技者。
(編輯 劉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