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給學校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回信5周年和中亞留學生復信2周年。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復信精神,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扎實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將優質實踐資源有機納入教學安排,加強課堂與實踐教學一體設計,打造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模式,引導廣大青年學生上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激勵青年學生傳承鐵人作風,磨礪鐵人意志,爭學鐵人干事,勇做新時代鐵人。現將第七期“鐵人精神訓練營”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全面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為主線,以《“鐵人精神訓練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為導向,大力傳承和弘揚鐵人精神,組織開展第七期“鐵人精神訓練營”。
二、活動主題
“青春在能源報國中挺膺擔當”
三、活動時間
2025年6月—8月
四、活動原則
堅持“線上線下并行、團隊個人并重、專題主題并舉”的原則,堅持社會實踐與思政教育、勞動教育、專業學習、就業創業有機結合,深化課程化、項目化、常態化運作模式,組織青年學生學好黨的創新理論,用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行走的大思政課”中書寫強國偉業的青春篇章。
五、活動內容
第七期“鐵人精神訓練營”打造“一條路線、兩個特色、三個專項、四項行動”十個子專題,開展以弘揚鐵人精神為主要內容,涵蓋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助推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生態文明、服務社會發展、助力“一帶一路”發展、軍民共建共育、探訪紅色足跡、愛校興校榮校等主題的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通過走基層、看變化,心懷大我、融入大局,更加自覺、自信地緊跟黨走,在矢志奮斗中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一條路線:重走抗戰勝利路
1.探訪紅色足跡,軍民共繪“同心圓”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依托昌平區(重點前往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紅色昌平·薪火傳承”研學活動中相關點位)以及全國各地紅色資源,開展重溫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訪談紅色人物、挖掘紅色故事、體悟紅色文化等多種形式活動;聯合解放軍、武警部隊等單位開展衛國戍邊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參觀軍營、黨團聯建、文化聯誼、科研聯合等共建共育活動,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在凝心鑄魂的生動實踐中“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獻禮。
兩個特色:踐行回信、復信精神
2.投身行業建設,傳承石油精神
引導青年石油學子深入油田生產一線,走進和感悟我國石油事業的輝煌歷史與發展時空,體會石油文化傳承,了解石油企業生產狀況,感受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壯大,更加自覺地把弘揚石油精神與傳承紅色基因、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全面而內在地關聯起來。尋訪優秀校友,記錄校友在校學習生活點滴,分享與中石大共同成長的難忘故事;分享各行各業校友成長、服務社會、扎根基層的先進事跡,體悟石油精神,提升行業信心,深入就業價值引領,讓石油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如活動屬于校團委通知中“石油先鋒成長營”專項活動,則項目命名方式需統一為“石油先鋒成長營+具體項目名”,項目名應體現實踐主旨內容,如實踐地、到訪企業等,避免純口號性質團隊名。)
3.以信為橋,當好中亞友誼使者
組織引導青年學生深入基層一線開展理論普及宣講,以習近平總書記復信中亞留學生的重要精神為主線,聚焦“一帶一路”合作的發展歷程和成就,通過多元化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國際學術共研、國際文藝匯演、國際文創設計、國際經貿合作等多種方式,用學生愛參與、能共鳴的形式開展活動,鼓勵青年學生積極投身中國同中亞國家友好事業,弘揚絲路精神,講好中國故事、中亞故事,當好友誼使者和合作橋梁,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三個專項: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暑期支教
4.扎根中國大地,助力鄉村振興
做好“銜接”的賦能文章,著力提升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能力。鼓勵返鄉學子投身鄉村振興,聚焦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面向廣大鄉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欠發達地區鄉村,結合學科優勢與專業特點,通過科技支農、科普宣講、愛心支教、調研獻策、志愿服務等形式的實踐活動,提出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微建議”“金點子”,形成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資政報告,探索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效路徑,幫助和引導更多青年學生了解認知當前的鄉村狀況,主動投身農業農村現代化,積極參與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匯聚起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青春力量。
5.引領基層建功,綻放青春之花
聚焦實踐地團員青年聚集分布、行為特點、興趣愛好、急難愁盼需求等,開展摸底調研,形成團員青年“畫像”報告,為各地團組織有針對性開展工作提供參考;拓展思政宣講,立足實踐單位實際和團員青年特點,結合個人入黨、入團經歷和成長收獲,通過策劃主題團日、講授主題團課、開展主題宣講等形式,豐富思政課程教學方式和載體;參與基層治理,圍繞鄉村振興、環境整治、生態保護、社區更新、文明創建、平安建設、困難救助等基層城鄉社區治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協助實踐地組織開展工作;深化專業研究,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將實驗做到田野間、將所學用在一線中,在社會現實場景中發現“真問題”、產出“真成果”,切實提升學術研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6.“傳遞關愛”暑期支教
走進教育資源匱乏地區,開展暑期支教活動,點燃學生的夢想與希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同時,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社會的意識,用支教行動帶動更多的人關注偏遠地區的教育。結合支教活動,深入基層開展勞動教育主題實踐或調研,傾聽廣大勞動者的真實聲音,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講好勞模故事、勞動故事、工匠故事,感受和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學習新時代勞動和奮斗精神的實質內涵,培養積極主動、盡職盡責、持之以恒、敢于創新的良好勞動習慣,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四大行動:培根鑄魂行動、數智賦能行動、綠色低碳行動、筑夢南華行動
7.體悟偉大成就,汲取團結奮進力量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大興調查研究,以中國大地為課堂,以脫貧攻堅重大歷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成就等為現實教材,在國情考察、社會觀察、調查研究、學習體驗中了解國情社情民情,感受全過程人民民主生動實踐,切實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赴新疆、西藏開展地球第三極保護、當地文旅產業發展、國情考察等實踐活動,幫助和引導青年學生通過實地調研和觀察,深入了解民族團結現狀,充分感知民族地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好民族團結的宣傳者、示范者和踐行者,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8.做好創新大文章,發展新質生產力
圍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培養學術思維和科研興趣,立足專業領域,突顯學科特色,面向社會需求開展科普宣講、科研攻關和創新成果轉化,通過科研報告、技術研發和推廣、生產工藝優化等方式投身科技自立自強。“以新促質”,聚焦“挑戰杯”“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創青春”等創新創業競賽,開展調查研究、實習實訓、項目攻關、創新創業、學術交流等實踐活動,讓創造成為青春的標志,把創新融入青年的血液。
9.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雙碳”工作提出的六方面要求為指導,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聚焦環境污染防治、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等議題,緊密結合學科專業,以理論研究、實地踐行、技術革新、政策宣講等方式,引導廣大群眾養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及生活習慣,樹立綠色低碳環保理念,為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年力量。
10.相約南華,貢獻中石大青年力量
赴學校定點幫扶縣-云南省楚雄州南華縣,圍繞經濟生產方式、人文環境、生活方式、教育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開展深度調研,實地了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情況,凝練鄉村振興的南華故事和南華經驗,不斷提升學校幫扶的廣度和深度,助力學校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再創佳績、再立新功。
六、內容要求
團隊設計實踐內容,需十個子專題中選擇一項。充分重視理論支撐、問題導向、真實可信、成果支持、影響廣泛、輻射引領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開展以下具體實踐活動。
(一)進行一堂理論研學。各營小組要在實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尋根,通過閱讀相關講話、文件和著作,為實踐活動尋找理論支撐,將理論用于指導實踐開展,在歷史維度、理論維度和現實維度深刻理解實踐的背景、內涵和重要意義,將讀書行動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既讀好“有字之書”又讀好“無字之書”。
(二)研究一個實際問題。各營小組要在實踐開始前“帶著問題”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要不斷找尋“問題答案”或“解決之道”,堅持問題導向,明確實踐目標,防止出現走馬觀花,貫徹好調查研究的重要要求。
(三)組織一次實地調研。各營小組要充分利用暑假開展線下實踐,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等方式,做到真聽、真看、真感受,認真設計實踐方案,堅持實事求是、客觀真實地開展調研,向基層學習、拜群眾為師,讓社會實踐成為一堂生動的行走的大思政課。
(四)干好一件實事好事。各營小組要充分發揚“自找苦吃”的精神,不僅要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更要注重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發揮青年才智,讓青春在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中熠熠閃光。
(五)講述一個實踐故事。各營小組在實踐過程中要定期總結收獲啟示,有意識地通過各類媒體(官方媒體和自媒體)記錄分享實踐中的見聞感受,展示實踐成果。開學之后,利用線上網絡宣講、線下理論巡講等方式,擴大實踐價值傳播。學校將集中通過宣講方式展現實踐收獲,通過展覽、書籍等方式記錄并展現實踐成果。
七、總體安排
(一)課程學習
廣大學生要以加強社會實踐綜合能力訓練為目標,參加通識教育課程、公共選修課程等平臺開設的社會實踐專題課程。通過第一課堂的集中學習,實現對社會實踐的歷史背景和基本理論、實踐活動基本方法和原理、實踐項目構成和管理、調研報告撰寫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實踐開展
結合主題,廣大學生可自由組成營小組或以個人形式,制定實踐方案,開展實踐活動,在第二課堂進行自主申報。每個營小組學生人數為5-15名,其中隊長1人,每個營小組需有1-3名指導老師。指導教師可自行在學校各教學單位、職能部門和群團組織等機構中選擇。各黨、團支部,學生組織結合自身實際,重點策劃開展1項實踐項目,實踐項目須主題鮮明,配備指導老師全程指導,有明確的預期成果,有較好的宣傳影響。
(三)材料提交
各營小組以《“鐵人精神訓練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為指標提交材料,評審將嚴格按照評價指標中各項分數對營小組的實踐成果進行評價,優秀營小組將代表“鐵人精神訓練營”在全校范圍內進行答辯評比。
(四)重視宣傳
各營小組要高度重視新聞宣傳,及時向訓練營負責老師報送宣傳稿件,稿件以微信公眾號推文形式,內容應包括實踐過程、創新做法、主要成果、宣傳等內容,訓練營將擇優推薦至校團委、校官微、外媒等平臺。
(五)總結評優
秋季學期開學初,訓練營將組織總結表彰,評選先進個人、優秀營小組。同時,將營小組開展情況、投稿及稿件素材錄用情況等作為評選先進個人和優秀營小組的參考依據。
八、有關要求
(一)精心組織,做好實踐指導
各指導老師要堅守實踐育人初心,做好社會實踐動員部署工作,指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好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真正結合基層實際需要,不斷拓展實踐內容,創新實踐形式。
(二)嚴守管理,確保實踐安全
各指導老師要扎實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明確具體要求,密切跟蹤線下實踐團隊的實踐過程,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要求各實踐團隊和個人嚴守實踐紀律。
(三)加強宣傳,擴大實踐影響
營小組所在學院團委將積極選樹、宣傳在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事跡和典型人物,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強對實踐活動的有效覆蓋和及時跟進,及時向校團委及社會媒體投稿,充分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宣傳效益。
黨委宣傳部
黨委學生工作部(處)
校團委
經濟管理學院
石油工程學院
2025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