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行業前沿動態與工程一線挑戰,深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學院“智油先鋒”博士生實踐團走進科研機構、生產單位、鉆井平臺,通過參觀學習、學術研討、技術交流、科技服務等形式,將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真正把研究做在工程一線、把論文寫在祖國井場。
筑牢理想信念,砥礪能源報國初心


在習近平總書記給我校克拉瑪依校區首屆畢業生重要回信5周年、教育部批復建設校區10周年慶之際,實踐團走進克拉瑪依校區參觀校區辦學十周年成果展,深入了解校區發展歷程和辦學特色,實踐團還實地參觀了校區油氣資源與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分室、重質油全國重點實驗室分室、實習實訓廠房、圖書館等教學科研設施,并前往克拉瑪依博物館、克一號井、大油泡雕塑群等紅色教育場所,深刻體會到“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蕪的人生”的真正含義。


實踐團采訪了10余名新疆油田、長城鉆探、西部鉆探的技術專家和赴疆留疆工作的校友,圍繞職業選擇、個人發展與工程一線難題開展座談交流。通過參觀西部鉆探工程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執行董事伊明領銜的人才培養工作室,團隊成員詳細了解企業在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知識庫構建等方面的創新實踐。
聚焦行業前沿,深化產學研對話

實踐團參加2025年第四屆中國油氣人工智能科技大會,現場聆聽李陽院士、劉合院士等行業專家報告,了解人工智能在油氣領域的前沿進展。部分成員作為志愿者參與大會服務保障工作,并與業界專家面對面交流,團隊成員投稿的《超深井鉆井風險智能預警系統及現場應用》獲評大會優秀案例。


在長城鉆探工程公司技術交流會上,團隊成員通過高壓水射流鉆井與完井實驗室副教授祝兆鵬、長城鉆探鉆井公司鉆井一公司副經理池麗軍的專題報告了解當前智能鉆完井技術、智能壓裂技術的前沿動態以及我國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長龍號”智能鉆井系統的技術優勢和現場應用情況,并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根生,中國石油科協副主席、智能鉆完井技術與裝備研究中心主任秦永和,長城鉆探工程公司、高壓水射流鉆井與完井實驗室的相關負責人和技術專家圍繞智能鉆井技術落地應用、科研項目聯合攻關、技術對接與成果轉化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
走進智慧油田,感知數字化轉型前沿


為進一步了解油田數字化建設,實踐團先后前往新疆油田采油工藝研究院和西部鉆探工程技術研究院,參觀遠程技術決策中心(RDC中心)和方案規劃研究中心(EISC中心),深入了解數字化系統在作業決策實時優化、鉆井過程智能管控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并就數字化建井、鉆井實時優化、鉆后綜合優化等具體技術問題與專家開展了深入研討,切身感知油氣生產數字化轉型的前沿進展。

在天灣3井、新安1井作業現場,實踐團同數字化中控室、綜合錄井室、精細控壓室的一線工程師進行技術交流,了解一線生產難題,親自走上鉆井平臺和司鉆房,近距離了解現代化、智能化的作業流程,體驗高效、智能與協同的新型作業模式。
開展技術服務,推動科研成果落地

為讓智能算法真正服務于作業現場,實踐團前往塔里木遠程指揮中心、滿深502-H3井、滿深72-H9井等地開展為期30天的“超深井鉆速智能優化”系統、“超深井鉆井風險預警”系統現場測試。測試期間,實踐團成員駐扎沙漠腹地,克服高溫風沙惡劣環境,深入調研現場施工現狀與專家經驗,輔助現場工程師優化鉆井參數。經過測試,團隊成員開發的系統有效提升作業效率和風險預警準確度,獲得油田專家認可和現場測試證明。目前,實踐團成員仍在滿深72-H9井持續推進系統驗證與推廣工作,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能源報國的使命擔當。
以赤子之心丈量能源版圖,用數智思維對話科技前沿。未來,“智油先鋒”博士生實踐團成員將切實讓自身研究與國家能源戰略需求同頻共振,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持續注入青年智慧與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