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SEG)在美國休斯頓舉辦2025年度頒獎典禮。劉洋教授獲2025年SEG雷吉諾德·范信達獎(Reginald Fessenden Award),以表彰他在地震波動方程吸收邊界條件和有限差分正演研究中所取得的里程碑式貢獻。


在吸收邊界條件方面,劉洋提出了混合吸收邊界條件,通過在內部區和邊界之間引入過渡區,在過渡區使用波動方程和單程波方程計算波場并進行加權,使得波場從內部區經過渡區平滑變化到邊界,從而獲得很好的吸收效果。后來他又提出改進的混合吸收邊界條件,主要包括兩個策略,一是將邊界從一個網格點的厚度擴大到多個網格點,二是將加權系數隨位置的線性變化發展為非線性變化,進一步提高吸收效果,混合吸收邊界條件具有易于實現、吸收效果好、額外所需內存和額外計算量較小等特點,求解格式為顯式,適用于不同類型波動方程及不同類型數值解法。
在有限差分正演方面,劉洋研究了提高地震波動方程有限差分正演精度、效率和穩定性的方法,發展了基于聲波、彈性波時空域頻散關系的有限差分方法,將十字形空間差分算子發展為菱形空間差分算子,有效提高有限差分正演精度,他提出了在低速區采用長空間差分算子、高速區采用短空間差分算子的自適應可變空間算子長度方法,有效提高有限差分正演效率;提出了優化有限差分方法來減小空間差分算子長度,進一步提高效率;提出基于穩定性條件先驗約束的計算空間差分系數方法,有效提高有限差分正演的穩定性。
劉洋在波動方程正演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廣泛認可與關注。關于混合吸收邊界條件的研究成果,被SEG主辦的期刊《The Leading Edge》報道為地球物理亮點(Geophysics Bright Spots)(2010),被SEG出版的專著《3D Seismic Survey Design》(2012)和《Seismic Inversion》(2017)以及Springer出版的百科詞典《Encyclopedia of Solid Earth Geophysics (2nd edition)》(2020)介紹與推薦;2篇正演論文入選SEG出版的地球物理再版系列書《Numerical Modeling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Gridded Two-way Wave-equation Methods》(2012);關于混合吸收邊界條件、提高有限差分正演精度和效率的論文成果,被來自美國、中國、日本、韓國、巴西、瑞士、希臘、印度、墨西哥、沙特等多個國家的學者研究、應用和發展;15篇正演論文得到地學、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工程等領域70余家國際SCI期刊論文他引。
劉洋長期活躍于SEG。2015年擔任SEG旗艦期刊《Geophysics》副主編并負責地震波正演方面的論文,2021年晉升為助理主編,2025年晉升為高級助理主編,目前擔任SEG Global董事會董事和SEG中國指導委員會委員;曾擔任SEG大學與學生項目委員會委員(2014-2023)、SEG研究委員會委員(2015-2023)、SEG提名委員會委員(2020-2022)、SEG理事會成員及SEG第11區代表(2020-2022)等,曾獲SEG獎學金(1996-1998)、SEG特別表彰獎(2021)。
SEG是致力于推動應用地球物理學發展和教育的全球非營利性組織,成立于1930年,總部位于美國,全球會員3萬余人,分布于130多個國家。SEG于1961年設立雷吉諾德·范信達獎,旨在表彰在勘探地球物理領域作出特殊技術貢獻的人,包括發明、理論或概念上的創新與進步。該榮譽的首位獲得者為知名地球物理學家本諾·古登堡(Beno Gutenberg),雷吉諾德·范信達是無線廣播之父,地球物理領域“反射地震勘探”概念的發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