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原咸化湖盆油氣地質重點實驗室于2022年12月獲批,依托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組建,是國內唯一以高原咸化湖盆油氣地質研究為主要方向的特色實驗室,是青海油田重要的油氣地質研究機構,在油氣及伴生資源勘探開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5年,為進一步推動高原咸化湖盆油氣地質基礎理論研究和勘探開發技術創新,加強高原咸化湖盆油氣地質研究人才培養,計劃以“青藏高原周期性隆升與柴達木盆地新生界全油氣系統演化”為主要方向,面向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設置5個方向開放課題。
一、2025年開放基金重點支持課題
1、柴達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嶺構造帶構造樣式、演化模式及動力學機制
研究內容:伴隨著青藏高原隆升,英雄嶺構造帶經歷了“早凹晚隆”的復雜演化過程,受多期構造作用強烈改造,該區現今構造呈現地表、地下“雙復雜”特征,由此導致區內構造樣式尚存爭議,演化模式尚未定型和動力學機制尚不明確,嚴重制約了該區油氣系統演化研究及勘探開發工作,亟需開展:
① 高含鹽地層走滑-擠壓應力背景下構造樣式劃分;
② 多期走滑-擠壓應力改造背景下構造演化模式建立;
③ 青藏高原周期性隆升過程中盆-山耦合構造變形動力學機制研究。
預期指標:
① 走滑-擠壓應力背景下英雄嶺構造帶構造樣式劃分及解釋方案;
② 盆-山耦合構造變形動力學機制及演化模型。
2、柴達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嶺凹陷古-新近系沉積環境演化及相帶劃分
研究內容:英雄嶺凹陷位于柴達木盆地西部構造轉換區,是古—新近系沉積物重要的匯聚中心。該區受控于多期構造變動與干旱—半干旱氣候轉換影響,沉積環境復雜多變,形成了多種類型的沉積體系。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日漸成熟的大背景下,現階段有必要對該區沉積環境演化過程、相帶展布規律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進一步開展系統研究,以支撐區內勘探目標優選與油藏精描,亟需開展:
① 沉積環境演化重建:整合巖心、測井等多源數據,識別沉積相類型與組合特征,厘清構造—氣候耦合背景下的沉積環境時空演化過程;
② 相帶劃分與分布預測:在沉積序列格架基礎上,開展精細層序分析與相帶劃分;
③ 人工智能輔助識別:引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測井曲線沉積相自動分類,提升解釋效率與精度。
預期指標:
① 建立英雄嶺凹陷古—新近系沉積環境演化模式;
② 構建多期沉積相組合與相帶分布方案;
③ 開發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沉積相/相帶識別流程與模型。
3、柴達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嶺凹陷烴源巖發育主控因素與展布規律
研究內容:烴源巖作為油藏發育富集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對油氣勘探至關重要,柴達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嶺凹陷發育盆地新生界最優質的烴源巖,但受多期構造變化、環境高頻震蕩和巨厚沉積等多因素的影響,有利烴源巖發育主控因素分析、發育層段與發育區域預測均面臨挑戰,嚴重制約了區內油氣成藏規律研究與勘探工作的開展,為明確巨厚烴源巖層系內優質烴源巖發育與展布規律,支撐預探評價工作,亟需開展:
① 烴源巖發育主控因素研究:系統采集研究區關鍵層位樣品,開展常微量、常規與非常規同位素分析,定量/半定量約束古湖泊的生產力水平及其變化規律,揭示構造活動、氣候變化對古湖泊營養狀態、生烴母質類型和生物生產力的控制作用,明確優質烴源巖發育的控制因素,精細重建烴源巖發育模式;
② 烴源巖發育時序規律分析:在精細層序分析基礎上,結合古環境重建信息(如生產力水平、氧化還原變化等),明確烴源巖縱向發育規律,優選優質烴源巖發育層段;
③ 主力源巖層平面分布預測:整合測井曲線與常微量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學數據,建立地球化學指標與測井響應的關聯模型,在巖石物理模型指導下結合地震數據,開展主力源巖層平面分布預測。
預期指標:
① 精細重建英雄嶺凹陷烴源巖發育模式;
② 優選英雄嶺凹陷優質烴源巖發育層段;
③ 英雄嶺凹陷主力源巖層平面分布預測。
4、柴達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嶺凹陷儲層類型及演化模式
研究內容:新生代以來在全球氣候震蕩降溫和阿爾金-東昆侖造山運動共同影響下,柴達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嶺凹陷沉積環境從古近紀至新近紀發生顯著變化,使得區內沉積中心發生自南向北、自西向東的遷移,受控于復雜的相帶遷移規律和成巖演化過程,區內儲層類型劃分、儲層演化模式和有利儲層預測面臨標準不統一、模式差異大、預測精度低等一系列困難,嚴重制約了區內勘探和油藏精描工作,為解決區內儲層研究的難題,亟需開展:
① 儲層特征分析及類型劃分:基于英雄嶺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各層位、各區塊取心資料開展不同類型儲層分析,明確各類儲層特征;在此基礎上,建立儲層類型劃分標準,開展儲層類型劃分;
② 儲層演化模式研究及評價:開展儲層成巖演化序列研究,建立儲層演化模式;同時,開展儲層評價,明確不同層系優質儲層類型,并建立優質儲層測井識別劃分標準,明確其巖石物理特征;
③ 井-震一體有利儲層預測:基于儲層巖石物理綜合評價結果,開展井-震一體有利儲層預測,建立儲層預測與目標優選的工作流程。
預期指標:
① 建立儲層類型劃分標準;
② 建立儲層演化模式與測井識別劃分標準;
③ 開展英雄嶺凹陷井-震一體有利儲層預測。
5、柴達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嶺構造帶全油氣系統成藏模式
研究內容:英雄嶺構造帶發育碳酸鹽巖、碎屑巖、頁巖等多類型油氣藏,初步建立了上組合、中組合、下組合立體成藏模式,但成藏主控因素、成藏模式與油藏展布尚未在全油氣系統理論指導下開展系統分析,各類油藏之間的演化序列關系尚未明確,制約了區內全油氣系統成藏模式的建立,為實現區內油氣藏分析與評價工作的系統化,建立全油氣系統成藏模式,亟需開展:
① 英雄嶺構造帶油氣運移的路徑、效率及時空演化:探究不同層系油氣初次運移效率與構造背景、熱演化進程、地層厚度、地層壓力等要素的關聯性,揭示初次運移效率的時空演化規律及主控因素;基于油氣地球化學或同位素地球化學方法,以及數值模擬技術,刻畫二次運移的路徑,揭示二次運移效率的時空演化規律及主控因素;
② 英雄嶺構造帶油氣保存能力:利用巖心、測井、地震,揭示常規油氣蓋層與非常規油氣頂底板的展布規律,結合實驗測試與地球物理反演,明確常規油氣蓋層與非常規油氣頂底板封閉性能的動態演化規律,探究超壓分布、成因及演化規律,建立保存能力評價方法;
③ 英雄嶺構造帶新生界全油氣系統成藏模式:明確不同類型油藏的分布特征,建立油氣成藏史與儲層演化史的匹配關系,闡明油藏差異及主控因素,建立全油氣系統成藏模式。
預期指標:
① 英雄嶺構造帶油氣初次、二次運移模式及規律;
② 英雄嶺構造帶油氣保存能力評價及藏展布規律;
③ 英雄嶺構造帶新生界全油氣系統成藏模式。
二、開放課題申請
實驗室將重點資助符合實驗室研究方向、創新性強的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課題。開放課題申請內容不得與受資助的其他國家或省部級基金(國家攻關、重大基礎研究計劃、國家油氣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后基金等)項目重復。
1、申請條件
① 申請人必須是開放課題第一負責人,具有獨立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基礎,能保證足夠精力從事所申請項目的研究;
②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
③ 遞交申請當年不超過45歲,原則上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或副研究員或博士學位或;
④ 35歲以下優秀的中級專業技術人員或助理研究員申報人員,需要2名本領域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推薦;
⑤ 開放課題應該由依托單位和重點實驗室之外的科研人員申報,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客座人員、流動人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依托單位人員原則上不要申報本實驗室的開放課題。鼓勵本室固定人員和依托單位人員參與開放課題研究團隊,對開放課題實施提供建議和指導;
⑥ 申請人接受并承諾遵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科技項目管理、合同管理有關管理制度。
2、申請要求
1)開放課題立項申請書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技術路線、研究內容、研究方法、預期成果(效果)、有形化成果(發明專利、PCT專利、行業及以上(國際、國家)標準)、課題研究組人員組成及分工、費用預算(不得出現購置科研儀器設備、軟件等資本化費用)、進度安排(按3個月為階段安排),重點突出;
2)開放課題經費不超過10萬元,研究周期一般不超過1年;
3)統一申請。由申請單位科技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審核和推薦;
4)申報該開放課題的內容不得拆分另行申報其它科技項目;
5)課題申請采取集中受理的方式。由申請人提交符合條件的申請書電子版一份。申請書文字和多媒體電子文件名格式為:申請單位名稱--申請人姓名--開放課題名稱,簽字或蓋章頁可用彩色掃描頁;
6)限額申請。每一位申請者限申報開放課題1項,主要研究人員不得同時參加2項以上(不含2項)開放課題;
7) 申報期限。開放課題申請受理截止日期為2025年7月25日。逾期不予受理。
三、課題管理
1、實驗室開放課題審批程序為:自由申請、專家評審、實驗室主任組織實施。
2、具體實施遵照青海油田公司外協項目管理流程。
1)申請者需按要求定期向本室提交工作進展情況,對難以繼續完成者,將予以糾正或停止資助。課題結束后,應在一個月內向本室報送結題報告及相關材料。
2)對確因客觀原因課題不能按期完成,經承擔者提出申請,由本實驗室同意后,可適當延長工作期限(最長延期1年)。
3、經費使用范圍
1)儀器設備的加工、租用費;
2)試驗所需的材料費,計算費,測試費等;
3)與基金項目有關的學術活動費,調研費,資料、論文的打印復印費、版面費等;
4)研究人員來室的交通、住宿等費用;
5)實驗室涉及水、電、暖等相關費用;
6)其它。
四、成果管理
1、所發表論文或專著必須注明“青海省高原咸化湖盆油氣地質重點實驗室, 甘肅 敦煌, 736202”(實驗室英文名稱:Qingha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Saline-Lacustrine Basinal Oil&Gas Geology, Dunhuang, 736202, Gansu, China)。
2、課題研究完成后發表的論文、申請的專利及所取得的成果,歸青海油田公司所有,負責人所在單位可共享使用。
五、聯系方式
聯系人:季 赟 0937-8934793 18993710528
伍坤宇 0937-8933415 18993717825
Email:qhyqzdsys@126.com
辦公地址:甘肅省敦煌市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科研樓205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