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金衍: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 強化行業特色高校教師隊伍建設
發布時間:2025-07-22 | 來源:新華網 | 瀏覽量:
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并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平臺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里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金衍接受新華網專訪時,系統闡釋了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對高校教師提出的時代要求,深刻剖析了教師隊伍在推動科技自主創新與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中的關鍵作用,同時詳細介紹了學校在弘揚教育家精神、激發教師創新活力等方面的創新實踐。
問題: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對高校教師弘揚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學校在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金衍: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為構建中國特色的教師素養體系指明了方向。它將師者理想與育人實踐、道德品格的修己與達人、師道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機統一,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嚴格的職業規范、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堅實的支持保障等特征。對高校強化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夯實師德根基、重構教師評價、激勵教師發展等提出新要求,同時更加突出育人導向,推動教師從“知識傳授者”向“人生引路人”轉變,引導教師主動應對人工智能、數字化的挑戰。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以建設能源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為辦學目標,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中鍛造能源報國堅強隊伍。
代際傳承“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精神基因。從邊疆戈壁的克拉瑪依校區到深海井架,從深地鉆探的攻關現場到云南山區的鄉村振興,老師們身體力行詮釋著創業奉獻的精神,也感染、影響著學生的價值選擇,學校畢業生赴行業企業一線就業、西部就業常年居于北京高校前列。
創新實踐育師模式。深化產學研合作,組織教師團隊赴新疆油田、青海油田、“981”鉆井平臺、海南自貿港等一線實踐,選派優秀教師到企業掛職,企業深度參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校企雙方精準對接需求。多舉措促進校企人才共育共享,學校校企聯聘國家級領軍人才居全國高校前列。
強化石油精神認知認同。作為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學校師生參與了新中國以來所有“石油會戰”,見證了石油精神的誕生。近年來,學校參加萬米深地塔科一井、深海一號等重要科技攻關,在服務行業發展中不斷賦予石油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學校積極構建石油精神文化體系,建設夢溪園、鐵人廣場等文化地標,舉辦石油教材展、邀請全國勞模和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來校專題報告等,涵養教師與國家能源事業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認同。
讓教育家精神“活”在教師日常工作生活中。教育家精神并非遙不可及的標準,它體現在教師日常的選擇和行為塑造中。學校通過激發老師的自覺自省、內化轉化引導教師知行合一。我們連續5年開展“尊師愛生月”主題活動,舉辦教育家精神主題展,以校史中的教師人物為原型創作微視頻、廣播劇、原創大師劇等,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為所有教職工制作入職周年紀念徽章,開展師道傳承典禮、舉辦榮休儀式、入職宣誓儀式等,不斷增強教師的職業榮譽感。
問題:在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的過程中,教師隊伍應如何發揮關鍵作用?
金衍:教師既是知識傳播者、科研實踐者,也是創新引領者,應通過多維協同發展構建“科研—教學—人才—創新”的正循環,在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進程中不斷提升國際引領力。
要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中彰顯價值追求。對于行業特色高校教師而言,校企協同創新、協同育人既是傳統優勢,也是大勢所趨,要堅定扛起賦能行業發展的使命擔當。近年來學校打通產學研用鏈條,在服務油氣行業轉型升級中拓寬服務對象和學科布局,促進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精準對接。學校聚焦“兩深一非”“綠色智能”等重點領域,與十多家能源央企共建創新聯合體,批量投放科研課題,提升教師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水平。
要在打造育人共同體中堅定初心使命。行業特色高校因行業而生、與行業共進,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為保障國家油氣能源安全培養人才與科技創新的天然使命。面對科技自主創新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迫切需要,高校要更加主動融入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校攜手行業企業共建育人師資、共享思政資源、共搭成長平臺,形成比較鮮明的育人特色。構建“院士領航+企業導師助力+思政力量賦能”多元聯動育人隊伍,打造“能源強國、能源報國”公開課、“國企領導人上講臺”等系列活動,并通過構建全產業鏈學科競賽群,形成“企業命題—院校解題—現場驗題”的協同育人新模式。校企共建產教融合平臺,獲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首批產教融合專業合作建設試點單位,助力“端牢能源飯碗”。
要在深化開放合作中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雙一流”高校要立足“兩個大局”,以高質量開放、高水平合作樹牢發展新優勢,這既是目標追求,也是義不容辭的使命責任。要圍繞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和國家能源重點領域,通過中外機構共建聯合研究院、工程中心、成果轉化中心等,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學術影響力、產業競爭力和國家軟實力的三重提升。以我校為例,聚焦“一帶一路”建設和清潔低碳能源發展兩大領域,優化全球合作網絡布局,在巴西建成我國海外第一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學校與俄羅斯、阿聯酋等國的高校建設能源聯合研究機構,通過深化國際合作交流,加大對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創新等的支撐力度。學校發起全球能源轉型智庫合作網絡,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碳中和與綠色轉型”教席,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問題: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師管理評價改革是重要環節,學校有哪些經驗舉措,以更好激發教師隊伍創新能力和活力?
金衍:近年來,我校遵循從管理教師到賦能教師、從單一評價到多元支持、從短期績效到長期育人、從行政主導到專業自治的價值導向,在教師管理評價改革方面探索實踐。
一是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我想,師德建設的理想是“大道無形”,如入蘭芷之室,老師們心有所歸、行有所止,人人自覺踐行教育家精神。就目前而言,還是要兼顧制度要求的剛性與文化浸潤的柔性,筑牢底線的約束與樹好高線的引領,通過“教育-評價-激勵-監督-改進”的閉環,形成良好教育生態。我校把師德考核納入教師管理全過程,連續5年師德考核全員全覆蓋。形成“榮譽設立-推薦評選-表彰激勵-成果運用-事跡宣傳”全方位銜接的教職工榮譽體系。線上線下開展“育人故事講述”,一線優秀教師“課比天大”的育人情懷令人動容。不是每名教師都能成為杰出的科學家、院士,堅持把每一節課上好就是好老師。
二是改革團隊建設機制。我校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聚焦油氣增儲上產、綠色化工和新能源融合發展主攻方向,持續強化有組織科研,以一流人才團隊為核心,以重大創新平臺為載體,以科研成果轉化為抓手,聚力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增強對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學校建立以團隊為基礎的校內資源核撥方式,通過雙負責人制強化資深教授對青年教師培養責任。促進學科團隊、教學團隊、科研團隊的有機融合,把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
三是突出質量和過程評價。構建“能上能下”的崗位聘任和管理體系,從教學、科研、育人、社會服務等方面提供崗位責任組合選項,制定個性化崗位聘任方案。暢通全生命周期人才發展通道,建立以標志性成果為代表的石大學者體系,探索長周期、發展性評價,健全優秀教學成果、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等評價認定體系,引導并鼓勵教師多賽道發展。
問題: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您心目中高等教育發展的理想圖景是怎樣的?作為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教育家精神如何發揮引領作用?
金衍: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標志我國教育進入全面提質創新的新發展時代,相信屆時中國高等教育將在四個維度上達到世界一流。有一流的文化影響力,在思想引領、價值評價、知識創新等方面產生廣泛而深遠的輻射作用;有一流的人才吸引力,成為優秀人才爭相從教、優秀教師不斷涌現,薈萃世界各地優秀學子的世界人才高地和科技創新中心;有一流的育人塑造力,通過中國高等教育獨特的思想與學識共育機制,將學生潛力轉化為成長增量,培養出具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和社會擔當的領軍人才,促進國家持續做好戰略人才儲備;有一流的服務支撐力,以更加科學的學科布局,為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竭的內核驅動。
以深厚家國情懷引領教師矢志能源報國。中石大人身上流淌著石油精神的血脈,并在實踐中把石油精神發揚光大。學校在對接產業需求、服務產業發展方面有獨特作用,教師踐行教育家精神不僅體現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更影響著行業的文化傳承,影響著國家行業發展的未來,要把這種使命、責任和奉獻內化為教師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業追求。
以前瞻視野應對人工智能對教育的重塑。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教育底層邏輯和教育范式都產生了全局實質性影響,教育教學“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功能中,AI使得知識獲取更加便捷高效,但教師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價值塑造上具有難以替代的作用,AI越進步,對學生的啟智潤心、綜合素質培養越重要。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才能回歸教育初心、守護教育本質、喚醒人的潛能。高校要加強AI倫理教育、工程倫理教育,引導學生構建人與人工智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社會。
以教育家精神凝聚育人合力。要強化校內不同育人主體的協同發力,構建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班主任、學業導師、輔導員、企業導師等共同組成的育人隊伍,既分工明確又協同互補,這不是幾支力量的簡單疊加,而是要像育苗一樣,提供適宜的溫度、空氣、陽光和土壤,從而培養出具專業深度、人文溫度和社會責任感的未來建設者。
詳情見鏈接:
https://education.news.cn/20250722/0c06605ccf874e6ca90793b79ba447c4/c.html
(編輯 王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