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強化“四個支撐”著力構建“一站式”社區育人新生態
發布時間:2025-09-12 | 來源:教育部官網 | 瀏覽量:
9月12日,教育部官網刊發《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強化“四個支撐”著力構建“一站式”社區育人新生態》,從“強化隊伍支撐,共筑思政工作陣地”“強化條件支撐,培育人才培養園地”“強化安全支撐,打造平安校園高地”等方面報道了中石大強化“育人力量、條件保障、安全防線、數字賦能”四個支撐,持續豐富育人資源供給,著力構建“一站式”社區育人新生態的經驗做法。以下為全文內容: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強化“四個支撐”著力構建“一站式”社區育人新生態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強化“育人力量、條件保障、安全防線、數字賦能”四個支撐,持續豐富育人資源供給,著力構建“一站式”社區育人新生態。
一、強化隊伍支撐,共筑思政工作陣地
一是領導力量率先垂范。出臺《落實“一線規則”實施方案》,開展“書記第一堂思政課”“校長下午茶”等品牌活動,實施“第一班主任”制度,全體校領導帶頭擔任班主任,深入社區參加主題班會、團日活動,與學生共話成長。二是專業力量持續下沉。以學校兩院院士等專家學者為牽引,班主任、學業導師、研究生導師等專任教師與宿舍結對,持續開展“教師進宿舍”活動,做到進“宿舍門”,做“學生友”,解“學生難”。三是思政力量扎根常駐。堅持輔導員駐學生宿舍制度,超80%輔導員住在社區,實現重要節點值班全員化、走訪宿舍常態化。引入“全國高校輔導員名師工作室”,就近就便開展學生深度輔導、生涯規劃等工作。四是社會力量引進開拓。打造校外導師大團隊,聘請能源行業“大國工匠”、科技專家、技術能手等700余人擔任兼職思政課教師、“沐光校外導師”、兼職輔導員,持續開展“優秀校友就業創業論壇”、企業招聘等活動。五是自治力量激發活力。成立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引導學生骨干主動參與社區建設和日常管理。每年選聘160余名學業輔導員,打造“共享學習沙龍”“超級學團”品牌活動,累計開展共享學習沙龍181期、超級學團大講堂99期。
二、強化條件支撐,培育人才培養園地
一是優化社區硬件設施。充分利用學生活動中心空間資源,構建總建筑面積近1萬平米的“一站式”社區主陣地,切實滿足學生事務辦理、學習實踐、文化體育等活動需求。改造潤杰公寓綜合樓,打造“一站式”社區第二陣地,增加社區活動空間2700余平米,構建1個黨建服務中心加勤學、躍動、藝彩等N個活動空間的“1+N”模式,為學生打造集自習研討、運動健身、文藝拓展于一體的學習生活園地。二是騰挪挖潛公共空間。將公寓2000余平米空間改造為車庫商圈、超市等學生創業基地,為學生創業實踐和日常生活提供空間保障。建立心理工作站,建成500余平米的心理咨詢中心,將個體咨詢、團體輔導、沙盤體驗和情緒宣泄等活動辦在學生身邊。三是功能集成公寓空間。在每棟公寓樓內配套建設自助洗衣房、生活服務區、會客區等功能場所,配備冰箱、微波爐、熨衣架、針線包等生活用品,有效滿足學生日常生活細節需求。每年組織開展義務縫補衣物、組裝新購自行車等便民活動,提供便捷生活服務。四是豐富精神文化空間。利用社區宣傳欄、走廊文化墻等“可視化”宣傳陣地,結合入住學生學科專業特點,在12棟公寓樓內建設“家國情、石油味”主題文化長廊、211塊墻面展板,構筑石油學子精神家園,實現理想信念、專業發展“浸入式”教育。
三、強化安全支撐,打造平安校園高地
一是深化安全教育體系。將消防演練、急救培訓、防詐反詐等內容納入社區必修課,每月定期開展安全知識宣講、心理危機排查等專項工作,提升學生風險防范能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時段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組建專職教師、兼職教師、校外專家顧問、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靈使者6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年均開展心理普測20000余人次,心理咨詢3200余人次,成功處理各類危機事件100余起。二是升級智慧安防系統。織密全域防護網絡,在各樓宇頂層重點區域安裝智能警戒攝像機114部,加強對樓頂重點區域的安全管控,實現高層重點區域安全預警。上線“安全隱患隨手拍”系統,學生發現身邊安全隱患可一鍵上報,年均受理上報相關事件200余起。開發行為預警平臺,將校園一卡通、門禁數據、校園網等有機銜接,通過數據收集、軌跡追蹤等功能進行大數據分析和實時監管,為社區治理賦能。三是創新聯防共治模式。組建班級信息員和安全員兩支隊伍,覆蓋全校590個班級,協助做好班級學生矛盾糾紛和突發安全事件上報,定期反饋班級學生問題和訴求,年均解決學生各類問題2000余個,筑牢群防群控基礎。
四、強化數字支撐,建強學生服務基地
一是建設線上“一站式”學生服務平臺。以“一網通答,及時辦結”為目標,打通教務、科研、人事等20余個部門100多條辦事流程,為學生提供一體化、移動化、智能化的在線辦事流程單,實現了學生辦事環節更少、速度更快、體驗更好。二是創新學生訴求反饋模式。以解決學生訴求為導向,上線“e訴通”即接即辦平臺,積極發揮“師生連心線”和“民意直通車”作用,“一站式”解決學生急難愁盼問題,形成“學生反映—集中轉辦—限期反饋—跟蹤問效”的工作閉環。年均受理訴求9000余條,平均回復時長3.5小時,成為學生表達訴求困惑、各部門用心服務學生的重要“打開方式”。三是深化數據應用管理。開發“沐光成長計劃”大數據集成平臺,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深度挖掘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發展等紀實數據,有效實現一鍵畫像、過程記錄、趨勢預警、智能推薦、科學評價等功能,全面掌握學生成長進展,梳理學生核心競爭力指標和重要影響因素,通過相對性評價、差異性刻畫等手段,輔助建立學生成長性評價模型,為學生教育引導提供輔助決策,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
詳情見鏈接:
http://www.moe.gov.cn/s78/A12/gongzuo/moe_2154/202509/t20250912_1413157.html
(編輯 王以靜)